閆付美 溫雅然



摘 要:面對現階段中國經濟呈現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已經成為經濟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穩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因而在新常態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的選擇問題更是引起我國的高度重視。本文分析了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現狀,發現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很大程度上受到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政策導向、技術創新投入、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最后結合現狀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經濟新常態;區位選擇
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在國內外復雜局勢下呈現良好健康的發展態勢。根據《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在2013年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1078.4億美元),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雖然呈現出負增長的趨勢,但是仍然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要把“一帶一路”的建設作為重點任務,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加強創新能力和開放合作,以形成海陸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中國企業將有更多的市場和發展空間,以進一步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在逆全球化浪潮不斷高漲的今天,某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投資保護主義等,使得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受影響呈現下滑的趨勢,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對我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選址產生了阻力。因此,研究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區位的選擇,對于指導我國企業穩定、健康、有序地進行對外投資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現狀
自中國政府于2003年公布的權威年度數據以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于2017年首次經歷負增長,但仍位居歷史第二(僅次于2016年),是2002年的58.6倍。歐洲和非洲的投資增長迅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增加了30%。從我國吸收國際資本來本國投資與輸出本國資本到境外投資的能力與水平的反映來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連續三年超過吸引外資的流量。到2017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已達18090.4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二,但仍落后于美國。2003年-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具體情況見表1。
1.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分布特征
目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分布呈現出以下特點:
(1)投資區域中心轉移至歐亞
據中國政府公布的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海外企業覆蓋率超過80%,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在亞洲、歐洲和非洲地區海外企業覆蓋率高,從表2中可以看出,亞歐美為主要投資區分別達到97.9%、87.8%和86.7%,大洋洲地區同期的覆蓋率則只有50%。投資區域中心從北美轉至歐亞,從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海外企業)的區域分布來看,56.3%的中國海外企業集中分布在亞洲地區,在中國香港地區設立的海外企業超過12000家,占中國境外企業總數的30%,是中國最活躍和最大的海外企業投資領域。此外,中國企業更偏向于在更近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在進行海外投資的初始階段,對距離相對較近的國家很熟悉,對遠距離地區的認知不足。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和節省運輸成本,投資地點通常是選擇距離較近的地區,對我國來說,亞洲地區是首選的地區,然后再轉而考慮投資其他地區。
(2)流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增加
2017年,中國對“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同比增長了三成(31.5%),這一成果主要獲益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合作機制的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與產能合作的平穩有序推進以及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機遇和意愿的增多增強。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實施,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的比重預計將會穩速提升。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流向非洲的投資同比增長70.8%,與此同時流向歐洲的投資同比增長了72.7%,這表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區位選擇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
2.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分布存在的問題
(1)對各洲投資分布較不均衡
通過對近十幾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現狀的分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圖1顯示了從2007年到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流向亞洲的金額最高,遠遠超過其他五大洲。投資區位過于集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企業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
(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投資比重較不平衡
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投資比例較大,而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投資比例較小。據統計,對外直接投資的東道國主要是發達國家及地區,而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目標國主要是鄰國中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和投資保護主義的存在,中國對發達國家的投資或多或少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這成為中國對發達國家投資比重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中國對發達國家的海外投資比重較低,但根據《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近年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逐漸步入較理性的調整階段,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并重的空間布局正在逐步發展形成。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影響因素分析
1.母國宏觀因素
(1)母國經濟發展水平
根據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投資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對該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有一定的影響。所處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一個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是不同的。發達國家擁有先進的技術以及充足的資金,從而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而發展中國家,通過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投資經驗,在經濟水平達到一定水平后,逐漸開始對外投資。
(2)政府政策導向
投資國政府提出的對外投資政策對區位選擇有一定的引導作用。自“一帶一路”倡議出臺以來,我國部分企業受相關政策的影響,對沿線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同時,政府為支持、鼓勵對外投資,會頒布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我國企業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法律保護。2017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首次下降,政策監督和增持引導企業更加理性地“走出去”。
2.對外投資企業因素
(1)技術創新投入
企業對技術研發的投入越多,與國際頂級技術的差距就越小,外國投資的回報越大,那么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可能性就越大。
(2)地理距離
一般而言,企業與東道國地理距離越近,那么企業進行投資的成本就越低。例如,東亞及其周邊地區,與我國相距較近,是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區域。該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且人口基數較大,進而市場需求大,有大量華僑和相似的生活習慣,“心理差”的縮小,使得中國的企業更容易進入該地區的市場并提供一系列產品及相關服務。蘭瀟驍(2016)做了有關心理距離的研究,她通過實證分析測算中國與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心理距離,并且把心理距離與對外直接投資行為聯系起來,結果表明,心理距離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有影響,如果兩國之間心理距離很大,那兩國之間的投資行為就會很少。
3.東道國因素
(1)東道國市場規模
目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多為市場尋求型,一些企業基于國內市場的各種原因,紛紛轉向國外開拓具有發展潛力的新市場。根據經濟學原理,當一個企業的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實現規模經濟。目標國市場規模越大,越利于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投資企業生產的邊際成本。
(2)政治因素
東道國的民主程度與中國企業赴該國投資的可能性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政治制度,尤其是東道國的國內政治制度,構成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環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中國與不同東道國的政治關系影響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的決策,更好的政治關系將帶來更多的投資流動。如果政治關系良好,中國投資者可享受東道國政府的優惠待遇,進而為公司入境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來應對其他的潛在競爭對手。相反,如果投資于政治、安全關系相對緊張的國家,那么該企業可能會面臨更多的障礙。總而言之,良好的制度環境有利于國際投資,往往會吸引更多的中國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
(3)稅收制度
趙曉(2018)在研究東道國稅收制度對我國企業境外投資的影響時,得出結論:在東道國具有相似的政治經濟等投資環境時,稅收政策將會成為我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由于國與國之間的基本國情各有差異,國家稅收環境也因此各不相同。因此,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過程中,對東道國稅收環境的考慮是有必要的。
(4)資源豐富程度
鑒于我國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地提高,部分企業開始在周邊欠發達地區尋找替代。李剛(2015)發現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傾向于富有勞動力的國家,并且東道國工資水平對投資國的區位選擇具有反向調節作用。可以看出,東道國勞動力的豐富程度對中國企業的直接投資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并且與企業對該國家或地區投資的概率成反比。
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戰略及對策建議
通過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的研究及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但并不完全成熟。針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區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總體戰略
(1)繼續擴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
在現階段我國基本國情的影響下,中國應繼續增加對鄰國的直接投資,增加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找好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的平衡點,通過對其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以及該國家擁有的相對優勢資源稟賦的充分利用,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推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健康平穩發展。
(2)增加對發達國家的投資
對發達國家(或地區)進行適當的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得以減緩。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企業管理方法及先進的技術。
2.國家層面
(1)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要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離不開我國政府的政策支持。從國際上看,經貿摩擦和競爭中性等已成為發達國家限制中國企業發展的新手段。美元匯率走勢、新興市場的風險狀況等一系列現象,使得中國企業對外直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的嚴峻性顯著增加。面對嚴峻的對外投資環境的變化,中國應該在《關于引導對外投融資基金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指導下,“堅持市場的導向”,不斷強化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
(2)完善對外監管體系
企業的跨境投融資仍需不斷地完善對外投融資的監督管理體系,不斷優化對外投融資管理服務。就國家層面而言,我國應保持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提高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與支持,進而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打造一個良好穩定的國際環境。與此同時,國家應針對企業面臨的種種風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抗風險政策。建立健全海外投資風險評估機構及預警救助管理機制,為海外投資企業正確應對風險指明方向,一定程度上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信心和能力,盡可能多地降低企業境外投資的風險,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保駕護航。
3.企業層面
(1)增加企業技術研發投入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兩院院士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指出:“推動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企業應加強科技研發創新能力,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同時,企業自身也要有充足的技術吸收的能力,在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自身技術進步,推動企業成長。
(2)了解東道國制度文化
由于政治、宗教、稅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對于企業海外投資的風險較大, 企業應當充分地了解東道國的制度因素,尤其是市場和政治制度環境。應當盡可能地選擇制度環境較優的東道國進行資本投資,一定程度上規避因制度環境風險而帶來的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美化企業形象,降低社會風險
企業應增強社會責任感,主動擔負起企業社會責任,通過切實的實際行動給東道國民眾留下中國企業負責任的形象,降低海外投資的風險,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選址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四、結語
在逆全球化浪潮不斷高漲的今天,某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右翼勢力的張狂等,使得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受影響呈現下滑的趨勢。我國在政府政策的正確引導下,以建設“一帶一路”為重中之重,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不動搖,推動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呈現出良好健康更趨理性的發展態勢。放眼未來,我國不僅應綜合多方面綜合考慮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問題,還應給我國企業樹立新形象、打造優秀的中國品牌,進一步推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穩速健康發展,為拉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Blonigen B.A.,Ronald B. Davies,Glen R. Waddell,and Helen T. Naughton. FDI in Space:Spatial Autoregressive Relationship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R].NBER Working Paper 10939,2004.
[2]Grossman,G.M.,E. Helpman,and A. Szeidl. Optimal Integr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Multinational Firm[R].NBER Working Paper No. 10189,2003.
[3]Baltagi,B.H.,Peter Egger,and Micheal Pfaffermayr. Estimating Models of Complex FDI:Are There Third-country Effect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6,140(1):260-281.
[4]Dhammika Dharmapala,and James R. Hines Jr. Which Countries Become Tax Haven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9,93(9-10):1058-1068.
[5]項本武.東道國特征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第7期:33-46.
[6]劉鳳根.FDI投資區位的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經驗數據[J].科學決策,2009(7):1-7.
[7]董艷,張大永,蔡棟梁.走進非洲-中國對非洲投資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2011(2):675-690.
[8]宋勇超,朱延福.互利共贏還是以鄰為壑-以FDI區位選擇的第三方效應為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13(3):101-109.
作者簡介:閆付美(1982- ),女,漢族,山東濟南人,講師,博士,作者單位:山東管理學院“一帶一路”服務貿易創新研究所,研究方向:國際直接投資;溫雅然(1993- ),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山東管理學院經貿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