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玥 王岳森 祁國蓮 賀旭



摘 要:獨角獸企業與新經濟起源的關系和其中存在的動力機制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著眼于上海市新經濟的發展,本文以上海市42家獨角獸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價值網絡分析和統計方法分析企業創始人、創新技術、平臺企業孵化和金融生態環境對獨角獸企業產生和發展的影響,探究以獨角獸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對新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發現:以創新為導向的創新型創業是新興技術產生和產業化的驅動力,企業家精神、平臺企業間的孵化是推動新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源泉。
關鍵詞:獨角獸企業;新經濟;動力機制
一、引言
2016年5月,我國發布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深入實施創新國家戰略,科技體系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逐漸成效,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科技中心。新型經濟形態(以下簡稱“新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不僅帶來新模式、新技術和新產品,也帶來了生產方式上的變化,是我國發展創新型經濟的主要動力。
作為新經濟時代的產物,獨角獸企業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它不僅是傳統行業的顛覆者,也是促進新經濟崛起的新動能。因此,研究獨角獸企業的形成和發展對探究新經濟的起源和動力體系有著重要意義。
胡潤研究所于2019年1月24日發布的《2018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共有186家獨角獸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79家)、上海(42家)、深圳(15家)和杭州(18家)。上海市作為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獨角獸集聚區,企業行業主要分布在互聯網服務、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和醫療健康等,大都屬于新經濟范疇。
上海市新經濟發展的主體是在孵創業企業和加速成長的創新型企業,其中獨角獸企業是創新型企業的典型代表。本文著眼于上海市的新經濟發展,以上海市42家獨角獸企業為研究對象,探究獨角獸企業與新經濟的起源和動力機制。
二、獨角獸企業與新經濟發展的基因
1.價值網絡分析
文章以42家樣本獨角獸企業為樣本節點,收集樣本節點和關系節點之間的合作關系數據,在此基礎上,借助Gephi (0.9.2)網絡分析工具,通過可視化功能對上海市獨角獸新經濟復雜關系網絡進行模擬,得到595個節點數和706條關系。圖1刻畫了由42家樣本企業關系數據形成的新經濟價值網絡的拓撲結構。
在圖1中,作為樣本節點,以42家獨角獸企業為中心,形成了子網絡簇群。說明在各自的產業領域,大部分獨角獸企業具有無向通路,而小部分樣本節點所形成的網絡簇分布在主簇群外圍,總體上看,上海獨角獸企業網絡較為松散,產業具有垂直分布的特征。從表1列出的刻畫網絡結構的關鍵指標看,在網絡密度為0.002的條件下,平均聚類系數為0.007,并沒有顯著高于同等網絡密度ER隨機圖(其平均聚類系數與網絡密度近似相等),因此,這一新經濟的價值網絡并沒有明顯的小世界網絡特征。特征向量中心度為0.069,證實了劉剛等(2018)關于新經濟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需要重要的行為主體作為支撐的觀點。
進而,對獨角獸網絡體系的重要行為主體進行分析,采用PageRank算法(p=0.85,ε≤0.001),對所有節點進行迭代求出PR值。將所有節點按PR值降序排列后,選取前20個節點,繪制其PR值的折線圖(圖2)。顯然,阿里巴巴、騰訊以及紅衫資本的重要性大于其他節點,這三家企業或機構是上海獨角獸企業網絡體系的重要支撐。該關系網絡的重要節點以國內外投資機構為主,與上海市全國金融中心的地位相符合,然而,該網絡中缺乏重要的科研機構及高校節點,說明該網絡結構缺乏科技力量。獨角獸企業需加強與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方能更充分地發揮自身潛力。
2.創始人教育背景
企業創始人教育背景是其人力資本的基本表現,是推動企業發展和新經濟崛起的關鍵因素。文章統計了42家獨角獸企業創始人的教育背景,發現69%的創始人曾在國內高等院校接受教育,如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創始人的國內學習經歷涉及到的高校基本分布在上海和北京地區。另外31%的創始人有在境外高校的教育經歷,如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和哈佛大學等,因此可以認為強大的高校教育基礎是新經濟崛起的重要支撐。
將創始人的受教育程度從低到高賦值:不詳=0,高中及以下=1,本科生=2,碩士生=3,博士生=4。如圖3所示:創始人最高學歷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4,中位數為3,整體的平均水平為2.76,標準差為0.995,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創始人約占64.3%,說明上海市獨角獸企業創始人受教育水平主要處于本科和碩士之間,整體受教育程度較高。同時,調查結果顯示,有些創始人在創業前或創業期就讀MBA、AMP等在職研究生,如威馬汽車的沈暉、小紅書的毛文超、洋碼頭的曾碧波等。
人力資本的文獻顯示:教育經歷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偏好和信念形成(Becker,1992)。Becker等人的研究證實了人力資本是改善社會效率、提高經濟產出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個人更易于接受變革和樂于創新。豐富的理論知識能讓創始人結合技術創新更好地建立企業的商業模式,在創業初端找到企業發展的方向。具有較高學歷的創始人具備評估投資決策的能力和更高層次的社會關系網絡,對行業外部競爭形勢和技術發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能更高效地為公司做出決策。Bantel和Jackson(1989)指出:創始人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對企業決策的選擇越有利,從而明顯促進企業的發展。作為公司最高運營者,創始人的教育背景對獨角獸企業的治理水平和企業估值有顯著的提升作用。
3.創新驅動企業成長
高質量的專利和逐漸增長的專利數量推動著獨角獸企業穩步發展,并且形成正反饋效應,使資本和勞動力向采用創新技術的企業聚集(Kogan,Papanikolaou,Seru and Stoffman,2012)。創新為獨角獸企業提供突破性成長的機會,文章統計了獨角獸企業將其創新轉化為知識產權及其專利申請情況,發現獨角獸企業總體重視專利申請和布局,42家獨角獸企業共申請了5066件專利(參見圖4),其中實用新型765件,外觀設計613件,發明型專利3688件且占申請總量的73%。
在獨角獸企業的國內專利有效性方面(圖5),企業有權專利數量為1907件,占專利申請總量的37.6%,另外約六成的專利處于審查中,這體現了獨角獸企業的”年輕性”和其對專利布局的重視。
獨角獸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僅體現在專利布局上,在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這些數字化企業為主體的行業中不乏有商業模式創新的例子,企業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在各自的行業中迅速成長。以商業模式創新取勝,雖缺少技術發明,但它們更多的是使用技術的集成和應用,也是屬于技術創新(張亮亮、陳志,2019)。不論是商業模式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反映了獨角獸企業的創新能力,是企業誕生和發展的核心動力。
4.平臺企業的孵化
孫浩(2019)認為平臺型企業是誕生獨角獸企業的加速器,并指出全國最有實力的五家平臺企業為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百度和京東。這些巨型平臺企業同樣出現在上海獨角獸企業的關系網絡中,其中騰訊與阿里巴巴在這一體系中發揮關鍵作用,而另外三家企業在網絡體系中并未呈現與其他節點顯著不同的重要地位(圖6)。
目前,騰訊與阿里巴巴作為國內具有領先地位的兩大平臺企業對上海市獨角獸企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兩大“巨頭”都對文化娛樂行業“情有獨鐘”,但由于主營業務及興趣的不同,他們的目光并非總是聚焦在一點:騰訊關注互聯網金融與服務及汽車交通行業,而阿里巴巴則更“青睞”電商及科研行業(圖7)。
傳統企業整合資源孵化獨角獸企業,而孵化出的獨角獸企業發揮自身能量,開拓新市場,形成了創新技術集群,集群與集群相互聯系形成了新經濟的創新網絡。在創新網絡的發展中,平臺衍生效應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姜鳴鳳、馬力,2019)。知識技術沿創新網絡傳播,各企業在交流中產生新的創意,為創新網絡的活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活躍的創新網絡推動新老技術的交替、新舊動能的轉換,引領行業轉型,促使新經濟的崛起。
5.區域金融生態環境
“金融生態”最早由周小川提出,經過廣大學者的不斷深化發現,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對獨角獸企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借鑒季辰宇和熊慧明等(2019)學者構建的金融生態指標體系,根據科學性、系統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和可比性的原則,本文采用4個一級指標和11個二級指標構建評價上海市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為得出上海市金融生態環境的綜合評價以及重要的影響因素,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選取上海市2012年到2018年的有關數據,所有數據均來自上海市統計局所提供的統計年鑒以及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利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分析,將原始數據標準化,所有變量的數據范圍一致化,排除量綱的影響。利用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選擇前2個因子作為公共因子,其中第一公共因子能很好地解釋變量x3、x7,第二公共因子能很好地解釋除變量x3、x7以外的其余所有變量。最終得到因子得分系數表,并以此得出公共因子得分函數F1、F2,以兩個公共旋轉因子的貢獻率作為權重,對F1、F2進行加權求和,求出綜合得分F,詳細結果見下表3。
表3顯示,不同的時間對主因子的得分情況存在差異。上海的F1得分逐年上升,說明上海市對外開放與高等應屆畢業生數情況較好,反映出上海市良好的社會治理能力和人才基礎,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支撐。F2相對于F1較高,說明上海市金融情況良好,巨大的金融資本集聚為企業創新提供了充沛的資金支持。從綜合得分中可以看出,在此期間上海市金融生態環境得分持續上升,且增幅比較大,對應上海市獨角獸企業數目的變化情況,可以認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與獨角獸企業的形成為正相關關系。結合公共因子分析和金融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發現,上海市作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心,其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為獨角獸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獨角獸企業與新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
1.企業家精神是新經濟發展的關鍵
新經濟的崛起不僅需要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以及產業資源,還需要企業家精神。在創業過程中,企業家基于前期工作和學習經驗所獲得的技術和能力,通過技術融合創造新技術和實現產業化(劉剛等,2018)。
企業家的教育經歷和工作經驗使其具備了充足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豐富的行業經驗,其學習階段中的“校友”資源也為其獲得更深層次上的知識和技術資源。通過資源和技術的不斷整合,企業家充分利用了其創新能力和決策能力,為新舊動能的轉換和新技術的產生做出貢獻,在現有創新體系的基礎上不斷為其賦予新的動能,從而促進新興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是推動新經濟崛起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2.獨角獸企業成為創新引領者
獨角獸的產生與發展依賴于顛覆性技術,據《2018年獨角獸報告》指出,前沿科技型獨角獸引領新一輪科技創新,因此,獨角獸的創新發展又增進了顛覆性,促進了新興技術的產生和產業化進程。新興技術產業化是推進新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動力,快速成長的獨角獸企業是新經濟發展的引擎。
在適應市場的過程中,部分初創企業快速成長為創新型企業,并且逐步轉型成為平臺型企業,孵化出以獨角獸企業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獨角獸企業的包容性使其不斷打破產業邊界、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并形成新的業態,隨著不同領域中代表生態化趨勢的平臺型企業的出現,從眾多創業者中脫穎而出的企業逐漸成為某個技術群落的主導者,逐步形成專業化的產業生態。
四、結論
基于上海市42家獨角獸企業的價值網絡分析和統計分析,本文研究表明,以獨角獸企業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是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動能,企業家精神、平臺企業間的孵化是推動新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源泉。在創新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創始人的前期學習和工作經驗對企業創新和市場機會的快速識別均起到積極作用,通過企業創新活動的發展,以技術融合的方式產生新技術和實現產業化。因此,企業創始人與行業原有創新系統間的相互作用是催動新經濟崛起的重要因素。
在新經濟發展過程中,初創企業適應環境的變化,快速成長為以獨角獸企業為典型代表的創新型企業,以其強大的包容性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生業態,逐步產生生態化趨勢的平臺型企業。作為其他經濟行為主體的適應對象,創新型企業不斷整合資源,以衍生和賦能的方式推動新創企業的形成,開拓新的市場,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活躍的創新型企業引領行業的轉型,同時也促使新經濟的起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Watts DJ, Strogatz SH.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J].Nature,1998,393:440.
[2]劉剛.構建以“雙創”為導向的新經濟——基于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的調查[J].經濟縱橫,2017(09):49-55.
[3]Becker WE. Why go to college? The value of an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The economic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Springer Netherlands,1992:91-120.
[4]Bantel KA, Jackson SE. 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banking: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2),107-124.
[5]Kogan L, Papanikolaou D, Seru A, et 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Growt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2.
[6]張亮亮,陳志.中國數字化企業創新模式之辯[J].科技中國,2019(08),43-45.
[7]孫浩.新時代下獨角獸企業培育初探[J].市場研究,2019(08):38-40.
[8]姜鳴鳳,馬力.企業衍生效應對創新網絡演化的作用機理研究——以高技術產業集群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36(14):53-61.
[9]季辰宇,熊慧明,周佳純.基于因子分析的獨角獸企業集聚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研究[J].市場周刊,2019(02):120-122.
[10]劉剛,王寧.創新區與新經濟的起源關系和動力機制研究——基于北京海淀區獨角獸企業的價值網絡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8(12):31-40.
作者簡介:韓新玥(1999.10- ),女,漢族,山東省德州市人,本科在讀,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會計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