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的態勢,粵港澳城市群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抓手,不斷推動著我國經濟向上發展和進一步對外開放。在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以僅占國土面積約0.6%,占全國人口總數約5%創造了總量約為10.87萬億元的GDP,約占我國GDP的12%。新時代下的粵港澳大灣區有著良好的區位和基礎設施優勢,科技創新能力強,是高端生產性服務中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在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中對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優勢;創新
一、粵港澳大灣區的基本現狀及特征
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東省珠三角9個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是我國開放程度及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有著強勁的經濟活力,擁有成為世界一流灣區的經濟潛力。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基本現狀
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土面積為5.61萬平方公里,人口數約為7000萬人。2014年至2018年間,大灣區內的GDP實現四連增(如表1所示),從2014年的8.44萬億元上升到2018年的10.87萬億元,相當于1.64萬億美元。這一數值已經超過在2018年世界各國GDP排名中位于第12位的俄羅斯,約多679億美元,與排名第11位的經濟體韓國相當,充分體現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強勁活力。
2.粵港澳大灣區的特征
與全球三大著名彎曲相比(如表2所示),粵港澳大灣區也頗具實力。在四個灣區中,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最多,占地面積最廣,經濟增速最快,港口和機場吞吐量都遙遙領先。據《四大灣區影響力報告(2018)》,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影響力居四大彎曲之首。
同時,較其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顯著不同的是其表現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港澳地區作為“一國兩制”下的重要經濟特區,回歸后依然保留了原有的大部分制度,開放程度高,經濟水平處于領先地位,在與內地融合提升國家凝聚力的同時不斷促進對外開放。港澳的各種便利政策和獨有優勢不僅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本身的建設,而且能積極對接國家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的各種需要。
二、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
1.區位和基礎設施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明顯,地理位置良好,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灣區內涵蓋陸運、水運、航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具有發達的基礎設施體系。同時擁有重要的機場群和港口群,如位于香港的國際航運中心以及在全球十大集裝箱港口中占據三席的深圳港、香港港和廣州港。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貨物吞吐量超過1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8000萬標箱,航空空運量達到2.15億人次,海運量和空運量不僅在我國遙遙領先,更在全球的灣區中居于領先地位。
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重點項目的開通更是極大的便利了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交通,使得灣區內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方面能夠更為便捷的流動,節省不少成本,更有利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同時,灣區內的香港擁有4所大學位列世界100強之列,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世界500強企業中總部位于灣區的有16個,為灣區經濟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2.科技創新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創新的發展上有與生俱來的優勢。港澳深的科研和創新能力強,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廣東產業鏈完善,二者相互融合,優勢互補,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如今,大灣區內已擁有在行業內領先的華為、騰訊、大疆等大量高科技企業。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朝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前進,灣區在研發經費上的投入量不斷增加,因澳門優勢產業主要是旅游和博彩業,R&D的經費支出占比較小。如圖1所示,在澳門R&D值缺失的情況下,粵港澳大灣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由2011年的967.1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084.65億元,其在灣區GDP中的占比由1.45%上升至2.08%,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從科技成果的轉化來看(如圖2所示),2011年至2018年,灣區內專利申請量由17.5萬件翻三番上升至72.1萬件,授權量由11.9萬件上升至43.2萬件,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占比達12.07%。值得一提的是,同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申請總量約34.8%,在我國遙遙領先。灣區的科技創新優勢積極地推動著大灣區的建設,促使其蓬勃向上發展。
3.是高端生產性服務中心
廣東的珠三角城市群是先進制造業基地,規模位居國內前列且具有全球影響力。依托珠三角地區自然資源和要素等方面的優勢,該地區的制造業一直保持著積極的發展態勢,并且推動著“廣東制造”不斷向“廣東創造”轉變,在產品的形態、質量和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的改善卓有成效。2017年,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值為14602.17億元,占同期外貿出口總額的34.6%,出口產品中占比較大的為計算機、通信技術產品和電子技術產品。同年珠三角地區先進制造業增加值為15101.35億元,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為9053.3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58.6%和35.1%。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服務業實力強,國際化水平高,具有發達的教育體系,擁有香港大學等世界高水平的院校。同時,香港的營商環境優異,在《2019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位列第4,簡單稅制、資金進出自由、市場規制完善等都為香港的服務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澳門的文化資源豐富,以服務業為主,2017年服務業占澳門GDP的比重高達94.9%。近年來,澳門政府將文創產業視為重要發展領域,澳門在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的基礎上向世界文化交流基地轉變,以促進與東西方文化的進一步融合。澳門是世界旅游的休閑中心,以滿足人們的優質生活享受。珠三角九市和港澳地區協同發展,一小時經濟圈的建設使得灣區內資源的重新配置,逐步形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成為一個高端生產性服務中心。
三、對開放戰略的意義和作用
1.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
在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的緊密聯系的過程中,“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深化了相關國家的互聯互通,更讓參與國共贏共享。盡管近年來處于國際貿易壓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貿易額仍高達1.27萬億美元。在2019年4月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進一步達成6大類283項務實成果,企業家大會上達成了總額640多億美元的合作。
粵港澳位于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帶,大灣區憑借著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及海陸空綜合運輸的基礎設施優勢進一步促進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互聯互通。廣州港已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10余個港口達成友好合作關系,自2019年5月8日的世界港口大會后,廣州港自身的“港口朋友圈”數已增至50個。廣交會、澳門的葡語國家交流平臺中心、深圳的文博會等則進一步增強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物資、商品、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促進互信互動。大灣區建設中“自由港+自貿區+產業園區”的創新制度體系可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考,為豐富該國的創新發展提供一個借鑒作用。借助粵港澳大灣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必將使得中國與世界更為真實地連接起來。
2.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對內對外投資
在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上,粵港澳大灣區憑借其天生的科技創新優勢和能力做出巨大貢獻。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布的《2018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中國香港位于第7名;據中外城市競爭力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全球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中國香港、深圳和廣州分別位列第7、第10和第34名。科技創新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投資機會,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除港澳兩地的九市新設的外商投資企業共29929個,占全國49.4%,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共218.29億美元,在全國占比約16.2%。
科技創新能力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目前國際創新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國紛紛聚焦于本國科技創新的發展,將科技創新做大做強顯得尤為重要。加大創新力度獲取科技成果的過程必然缺少不了融資的能力,而作為國際的金融中心的香港便可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灣區內合理利用科技創新資源,打造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不僅能有效拉動國內經濟,還可以對其他地區的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3.有利于深化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建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過程中的重要利器,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建設提供新機遇和新動力。從GDP的占比來看,近些年粵港澳大灣區的GDP占全國GDP總量的份額均超過十分之一,其在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灣區內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的產業布局使得“調結構”方面已擁有良好的基礎。灣區內便捷的交通體系使得人才愿意從高房價的中心區域向周邊地區轉移,不僅能夠節省成本,促進人才流動,還能夠使得區域結構更為合理。大灣區的產業資源稟賦,區位優勢明顯,利用港口對接需求的前端,通過海陸空等多種方式聯運,使得香港的金融業,澳門的現代服務業,廣深的高端制造業充分對接,深化粵港澳三方聯動,有效對接三種資源、三個市場,可規避由同質競爭導致的產能過剩,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
四、結語
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在新時代下,應繼續堅持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盡管面臨當下國際逆全球化思潮,我國依然大力推進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重要抓手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挑戰存在,但機遇更多。大灣區建設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對我國經濟建設,對我國的全面深化開放具有現實的意義和作用。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余淼杰,梁慶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研究[J].國際貿易,2019(01):4-11.
[2]趙曉斌,強衛,黃偉豪,線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理論框架與發展戰略探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12):1597-1608.
[3]劉金山,文豐安.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發展[J].改革,2018(12):5-13.
[4]毛艷華,榮健欣.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與協同發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104-109+191.
[5]張海梅,陳多多.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珠三角制造業與港澳服務業合作發展研究[J].嶺南學刊,2018(02):96-102.
[6]李曉莉,申明浩.新一輪對外開放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和建設路徑探討[J].國際經貿探索,2017,33(09):4-13.
作者簡介:肖璐,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國際商務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