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元鑫
漢、苗、布依、仡佬、彝等民族和諧共存,共同締造了普定“朵貝茶”產業文化、“穿洞”歷史文化以及“仙馬”民族風情等豐富多彩的多元形態文化。普定全縣主產茶區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600米的緩坡地帶,年均溫15.1℃,茶區沒有工業設施,遠離城市和重點工礦區。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的生態,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雨量充沛,輻射能量低的氣候環境,都為茶葉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早在16000年前,被中科院專家稱為“亞洲文明之燈”的普定穿洞一帶已有人類生活,穿洞人的活動,拉開了普定歷史的序幕。
普定位于西南茶葉原產地的中心地帶,是茶樹的原生地之一。這里青山翠擁、碧水環繞,是鑲嵌在黔中大地一顆綠色、純凈、自然的高原明珠,境內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非常適合茶樹生長。普定種茶歷史悠久,因明朝崇禎年間進貢皇室而名聞遐邇的“朵貝貢茶”,是貴州省特有的地方歷史名茶,因產于普定縣化處鎮朵貝村而得名。清代咸豐元年(1851)知府白常恩著《安順府志》載:“安郡四鄉——近多種茶,其嫩芽如雀舌者,于谷雨前采之。而播種則以谷雨節為遲矣”,“茶俗名叢茶,谷雨前采者名毛尖,色味俱佳”。如今,在化處鎮朵貝、張家、播改等村,有上百年歷史的古茶樹隨處可見,這些古茶樹歷經百年風霜卻依然郁郁蔥蔥,彰顯了古茶樹特殊的魅力、朵貝貢茶濃郁的芬芳及貢茶文化的古老和生生不息,傳記著普定茶葉走過的興衰歲月。
2007年,為振興茶產業,重塑、做大做強“朵貝茶”品牌,普定縣將茶產業確定為農業主導產業,并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2009年開始,普定縣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地理標志商標,2015年10月,“朵貝茶”成功注冊,成為全縣公共品牌。2013年,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同年,“朵貝茶”進入“第二批10+10中歐互認產品”談判階段。
“朵貝茶”作為普定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優越的獨特品質自然也就少不了名人大家的贊言評語。周恩來總理曾贊朵貝茶:“芳香濃郁,色清味甘”。文化大家梁衡評論:一朵祥云不忍去,只因寶貝在深山。貴州省茶葉專家汪桓武也評論過朵貝茶“高山云霧培精粹,平地風清育玉芽,色清味形皆芳正,猶數普定朵貝茶”“貢茶氣度、王者風范”“山靜松濤遠,風清月色濃,壺香三江外,人醉朵貝中。”
開門七件事,油鹽菜米醬醋茶。在普定,飲茶不僅是一種傳統習俗,愛茶、敬茶早已成為普定人的一種生活習慣,每年3月初,普定都要舉行參古茶樹和祭拜茶圣陸羽的活動,以祈求茶業興旺,造福百姓,這種傳統沿襲至今,已逐漸發展成為普定一種茶葉文化。普定縣政府為了挖掘、整理、弘揚普定茶文化,推動普定發展茶產業,連續舉辦了三屆“朵貝之春”茶事活動,活動特別強調群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目的在于達到傳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識,繁榮茶經濟,促進茶發展,提高廣大群眾參與茶文化節的熱情,擴大茶文化節的影響力。活動征集了許多茶詩賦歌,反映了普定人民的現實生活和思想情感,各屆人士對茶的贊頌,更是將茶文化的發展推上了高峰,豐富和發展了茶文化。2011年6月13日,由廣州盛世花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北京藝海星光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制作的《朵貝之春》(又名《神馬都是浮云》)在化處鎮古茶樹保護地正式開機。
近年來,在省、市、縣各級部門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關注和努力下,普定縣茶葉在種植、生產、加工和品牌創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茶葉生產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截止2018年7月底,全縣茶園面積11.2萬畝,“三品一標”基地達到4.74萬畝,其中有機茶園0.3萬畝;共有46家企業、合作社、大戶流轉土地集中建園、加工。2017年12月底,全縣投產茶葉面積達6.5萬畝,茶葉總產量達700噸,總產值達到1.7448億元。在品種結構調整上,在朵貝地方群體品種的繁育、利用、推廣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在加工工藝上,突出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綠茶生產,又逐漸開發了紅茶、白茶產品,提高了茶青的綜合利用率。在成品茶方面,堅持以名優茶為抓手,著力開發大眾茶。
目前,全縣茶葉加工企業46家,有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12家,12家通過QS認證。2016年9月,普定縣茶業協會成功換屆并正常開展工作,2017年4月,由22家企業組團運作的“貴州朵貝茶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已注冊并啟動工作。如今,在普定,圍繞抓龍頭、建基地、創品牌、強化服務功能,拓寬投融資渠道,扶持壯大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正在不斷深入,通過引導和扶持,一條“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公司+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正悄然地發揮作用,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得到發展,企業運作帶動農戶參與并最終成為受益者的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