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不斷萎縮的城市的年輕和孤獨的心 我們傾向于在擴張的語境中丈量并解讀中國城市,但現實遠比這復雜得多。的確,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大中城市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國內移民,并逐漸“掏空”農村人口。但是,中國經濟奇跡的另一個方面往往被人們忽視——它不斷縮小的城市。
從2000年到2010年,超過四分之一的中國城市不斷流失大量居民。“我們對這些城市關注不夠,研究不足,報道不多。”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龍瀛說道。
27歲的黑龍江伊春公務員嚴粟(音)把這個城市豐富的森林資源比作“從天空滴下的金沙”。“不管怎么樣,你都能發財。”嚴說道。和許多公務員一樣,嚴的父母曾被視為社會主義精英,享受著從搖籃到墳墓的各種福利。“油、米、肉、蛋、蔬菜……”嚴頗有感慨地列舉小時候父母從單位帶回的各種生活物品。但是,過度伐木很快耗盡伊春的林業資源,并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經濟衰退。由于缺乏就業機會,能干的當地百姓不得不前往更大、更繁榮的城市發展。2000年至2010年,伊春全市人口減少8%。
伊春不是個例。事實上,東北地區很多城市都有相同的經歷。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被稱為中國重工業心臟的齊齊哈哈市富拉爾基區的人口在2000年-2010年減少10.3%。同一時期,處于東北振興核心位置的遼寧撫順的該數字為3%。
與美國鐵銹地帶的城市相比,中國城市的萎縮程度似乎微不足道。例如,美國底特律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流失25%的人口。但龍瀛表示,中國不斷萎縮的城市數量以及地方官員仍在根據錯誤的人口增長預測進行規劃的事實,使這些城市處境愈發尷尬。
“中國許多人對城市化有著根深蒂固的觀念,即城市需要擴張,人口需要增長,縮小意味著衰敗。可是,城市規劃中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著力提高那些留下來的人的生活質量。”龍說道。嚴不知道伊春未來將走向何方。據他估計,高中同學中約有60%的人已經搬到更大的城市工作生活。▲(作者Ye Ming,胡建坤譯)
環球時報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