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 洋

《環球時報》記者曾在東京的成田機場不小心把錢包弄丟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機場信息中心說明情況看看是否有找回的希望。當時,機場的工作人員給了記者一張“遺失物申請表”,用來填寫詳細的個人和遺失物信息。在提交完申請表后,工作人員通過檢索機場內網絡告訴記者錢包已經找到了,直接去失物招領中心取即可。這令記者感到非常意外,不僅因為錢包失而復得,還因為竟然是如此容易。在日本,找回遺失物之所以如此容易,主要得益于失物招領處隨處可見。
“一場雨,三千把(遺失的)傘”
除了機場、電車站、購物中心這樣大型公共場所外,在學校、餐館甚至包括日本的派出所都有失物招領處。當然,不同地方的失物招領處也各不相同。以記者曾經就讀的東洋大學為例,它的失物招領處很小,與其說是失物招領處,倒不如說是“失物招領角”。諸如文具盒、圖書、手機充電器、暖水杯、手表等大學生們的遺失物均按照丟失月份、物品大小進行分類,被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專門的玻璃柜臺里,由大學生自行前往認領。領取手續也十分簡單,只要拿著學生證去教務處報告記錄一下即可。日本的一些中小學校的失物招領處則更簡單,中小學生們的遺失物,比如手套、帽子、記事本等一般會被放在位于走廊或校門入口處的一張“失物招領桌”上。
如果說位于機場、購物中心或學校內的失物招領處比較顯眼的話,那么日本餐館、派出所的失物招領處則略為“隱蔽”。記得以前在飲食店打工的時候,有些客人吃完飯后會把手機、雨傘、錢包、拐杖等落在店里。每每遇到這種情況,店員會按照店里的規定先記錄下這些東西被落下的具體時間,一般需具體到幾時幾分。然后,把這些遺失物送到店長辦公室,那里有一個專門的柜子用來放客人的遺失物。與餐館差不多,位于日本街頭巷尾的派出所的失物招領處也大體是如此的。在警察的工作室內有一個專門的大箱子或柜子用來放行人在路上撿到的遺失物。送往派出所的遺失物則種類繁多,除了鑰匙、錢包、手套、帽子外,還有小貓小狗、自行車頭盔、輪椅、婚禮禮服,甚至還包括蔬菜水果以及現金等。雖然說將各種遺失物送往派出所能夠體現日本人良好的公共道德,但這也給日本的派出所增添了不小的負擔。因為衣物或雨傘往往由于價格低廉而鮮少有人認領,在東京甚至還有“一場雨,三千把(遺失的)傘”的調侃,而水果蔬菜又常常容易腐敗變質無法長期保管,所以日本政府于2006年修改了法律,規定遺失物在派出所的保管期限為3個月,而雨傘或衣物這些價格低廉的遺失物如果在2周內無人認領,派出所可以低價出售。這樣的規定可以說是日本所獨有的。
失物招領與“橫領罪”
如果說隨處可見的失物招領處是在日本容易找回遺失物的一個重要原因的話,那么擁有較為長久歷史積淀的相關法規則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早在1899年(明治32年)日本政府就頒布了《遺失物法》。在當時這部法律規定,人們撿到丟失的物品等必須在5天之內交給政府等。在此之后,日本政府對這部法律進行了一些修改,比如規定在撿到現金的情況下,失主須支付給撿到者相當于總金額5%-20%的現金作為“謝禮”等。與此同時,在日本政府1907年頒布的《刑法》中專門設有“橫領罪(即非法獲取他人財物罪)”,以此防止人們隨意領取他人的遺失物。根據相關法條規定,如果隨意占有或領取他人的遺失物將被處以1年以下或10萬日元以上的處罰。日本人中不乏貪財忘以之徒,如今在日本之所以能夠容易地找回遺失物,并不完全是因為日本人平均素質較高,而是要歸功于《遺失物法》和《刑法》在很早的時候便確立了明確的賞罰制度。這樣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施行,使得有關遺失物處理的賞罰制度在日本社會確立,進而也規范了日本人的行為準則。
失物招領成為特色文化
雖然說將撿到的遺失物送往失物招領處,或前往失物招領處找尋遺失物對日本人而言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生活細節,但這樣的生活細節其實早已形成一種文化,并在不少日本影視作品中有所體現。比如,2007年5月朝日電視臺播放的《東京站的失物招領處》就是一部以電車站失物招領處工作人員為主人公的推理懸疑劇。而在2015年上映的《深夜食堂》電影版中還有這樣一個情節,小林薰飾演的餐館老板將客人落在店里的骨灰罐送到了附近的派出所。盡管送骨灰罐的場景設置在當時引來不少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恰恰體現出了日本的“失物招領文化”的特征。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前往日本旅行,日本的“失物招領文化”也越發受到關注。美國CNN在幾年前曾專門制作了一期節目介紹日本的遺失物保管體系,而在2013年9月的國際奧委會會議上,作為東京申奧代表團成員之一的知名日法混血主持人瀧川雅美還特別將日本的失物招領文化介紹給臺上臺下的評委和嘉賓。當然,東京最終獲得2020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肯定不會是因為這樣的特色文化,但毫無疑問的是失物招領文化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個新延伸。▲
環球時報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