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果
摘要:千百年來,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巨大藝術魅力經久不衰,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本文將從一個群眾文化工作者的角度淺析如何將群眾文化和蒙古族酒歌的傳承與創新相融合。
關鍵詞:群眾文化;蒙古族;酒歌;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258-02
一、引言
我國民族民間文化歷史悠久、形態豐富,但由于歷史原因,人類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珍貴價值認識不足導致民族民間文化面臨種種困境,民間藝人急劇減少,民間文化形態迅速消亡,一個沒有了傳統根基的民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民族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根的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傳承這種文化,不僅僅是為了保存某種形式,而且還是為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保留下那些美好的情感和精神,讓更多的人將我們中國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
二、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三、群眾文化為中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播提供平臺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將“興文化”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務,提出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要求,為新時代文藝繁榮、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為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行動指南。群眾文化作為我國的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是組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時也為中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平臺。
群眾文化首先作用于人們的精神世界,間接的為物質文明建設服務,譬如,通過各種類型的文化活動,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共產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培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筆者認為,在中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播上,群眾文化也將顯示出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重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他們即是文化活動的參與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了解到傳統文化的傳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和傳播,那么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我們的重任是以最具體的方式,把文化的種子重在群眾的心間,現在,我們有了更加重要的責任,那就是在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的同時也可以將我們中國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傳播出去。
四、群眾文化和蒙古族酒歌的傳承與創新相融合
在21世紀的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流失,有太多的民族民間民歌被大家所遺忘,作為一名群文工作者,我們有義務保護好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要繼承和發展,也要想出更多的方法讓新一代的年輕人接受和喜歡,只有讓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歡,才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傳承保護、發揚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
我們的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地球的可愛也正是在于它多元的文化,因為每一處都有與它匹配的聲音和動作,藝術就是來源于生活的,比如蒙古族的安代舞就來自于生活中的祭祀,蒙古族傳統的頂碗舞、筷子舞,也都是在飯桌上大家開心的時候隨手拿起桌上的碗、酒盅、筷子隨著激動心情舞動而發展起來的,而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蒙古族的酒歌。酒是人類藝術的催化劑,在蒙古族的文化中,也洋溢著酒的醇香。而集中體現在音樂上的就是蒙古族的酒歌了,千百年來淳樸真誠的蒙古族人民,用酒歌歡迎朋友,用酒歌慶祝豐收,用酒歌贊美生活,用酒歌祝福佳節,用酒歌頌揚祖先的業績,講述民族歷史,當然也用酒歌來表達純真的愛情。沒有了酒,蒙古族音樂也將大為減色,酒歌帶給人們的不止是酒的醇香,更是勝似酒香的藝術魅力和蒙古族人民寬廣真誠的胸懷。
為了傳承和弘揚蒙古族酒歌,我們幾個從事群眾文化的工作者自發組成了一支隊伍,走訪了具有濃郁蒙古族特色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找到了著名的馬頭琴演奏家包玉明老師,在得知我們的目的后,包老師非常支持我們的想法,他為我們介紹了很多蒙古族的傳統文化,還一邊拉著琴一邊為我們講解蒙古族的音樂特點,帶領我們采風,搜集具有蒙古族傳統特色的酒歌,最后,我們決定將這首蒙古族傳統酒歌用阿卡貝拉的形式重新演繹。
阿拉貝拉,意大利語Acappella,即無伴奏合唱,是一種僅僅使用人聲演唱的和聲音樂作品,阿卡貝拉起源于中世紀的教會音樂,當時的教會音樂都是沒有樂器的,純人聲清唱,古典的阿卡貝拉與當今演唱形式是不一樣的,團體人數從數十人變為幾人,利用全新的編曲模式和現代流行、爵士和聲的廣泛運用,加入人聲模擬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B-BOX,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升華,阿卡貝拉旋律性強,主題突出,情感豐富的為年輕人所喜愛的一種特殊的演唱形式,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研究和多次的嘗試,最后在保留原有蒙語歌詞、曲調和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加入漢語歌詞,低音,多聲部和聲,流行音樂和具有鮮明現代特色的B-BOX將蒙古族酒歌通過阿卡貝拉的形勢表現出來,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不僅聽得懂也能真正的喜歡這樣的曲調。在經過多次排練和反復修改后,我們帶著這部作品前往呼和浩特,參加了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優秀聲樂節目調演,我們懷著忐忑的心情將這部作品展現給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朋友們,演唱結束我們不僅收獲了熱烈的掌聲,更是得到了各位專家的認可和好評,演出結束后我們聽到很多蒙古族兄弟姐妹都在口中哼唱這首民歌,這無疑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后,我們決心將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業繼續發展下去,我們把蒙古族酒歌文化搬上了遼寧省第十屆藝術節、遼寧省第十六屆“群星獎”評比等各種賽事中,把蒙古族酒歌文化搬上了阜新市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百花迎春,猶秀文藝節目調演、文化廣場活動等各種大型文藝演出中,將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進行創新改編,并借助群眾文化的平臺不斷傳播出去,讓已經遺忘了這些傳統民歌的朋友們重新唱響這些優美的旋律,讓更多群眾了解蒙古族酒歌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也將成為我們今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來自于人民最真實的生活,雖然沒有華麗的包裝,但卻是中國民族文化的根,發展中國自己的文化,從文化土壤中吸取營養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讓我們所有的文藝工作者和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工作者共同耕耘這片土壤,將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通過自身的努力和適當的創新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徐福玲.蒙古族歷史與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
[2]玉海.蒙古族民俗風情[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
[3]林穎.蒙古族風格聲樂作品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