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紅(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
音樂作品中具有的“英雄情結”既是賦予一部作品的主題,同時又是作品價值的體現。本文通過分析偉大作曲家的經典音樂創作,如貝多芬、肖邦和李斯特的音樂,了解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創作的鋼琴音樂中的“英雄情結”的具體表現,旨在理解音樂作品中所表達出的深刻音樂內涵,讓人們更加深入了解那些偉大不朽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生命力,并將這種“英雄”的品質融進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當中,給人以希望和啟示。
在西方文化藝術發展史中,浪漫主義音樂是最富有魅力的樂章,從起源上看,它是歐洲啟蒙思想和自由民主思想倡導下的時代產物。自17世紀以來,科技迅猛發展,工業革命也深刻變革了人類形成的固有社會形式,其間誕生的新的哲學和政治理論思想都對傳統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體系產生了極大地沖擊,在不同歷史條件下,關于民族的呼聲也愈來愈強烈。到了18世紀末以及19世紀初,人們的精神生活變得更為復雜而富有內涵,其音樂表現也必然孕育出更加豐富的精神和時代特征。在這一背景下,藝術的浪漫主義流派自然而生,表現為文學藝術創作上的一種基本創作手法和創作風格,并與現實主義共同歸屬于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文藝思潮的表現之一,音樂研究領域里也隨之出現了浪漫主義流派,并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形成了歐洲浪漫主義運動。這一時期所產生的浪漫主義鋼琴創作藝術也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本質特征,作曲家通過感受自然,充分抒發情感,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感和大膽革新的創作靈感,并賦予作品更多的時代感和“英雄情結”,使單純的藝術具有文化特征的美麗,可以讓我們深刻感受和捕捉到浪漫主義時期的思想特征和美學本質。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情結’是人的意識無法能控制的一種心理內涵,它總體上和意識分裂開,在人的潛意識中有著個別的生活,并時刻準備好去阻擋或去支援意識意向的需要。”“英雄”一詞在辭典中的解釋有3種:第一種是為人民利益英勇斗爭而有功績的人;第二種是英武過人且具有英雄品質的人;第三種是無私忘我、不辭艱險、令人敬佩的人。
從此定義來看,“英雄情結”是一種人的潛意識當中存在的催發人奮進、不畏艱險、不辱使命般的心理活動或思想狀態。一個人具有“英雄情結”大到可以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不惜犧牲一切的精神,小到可以是作為激發個人潛能、克服各種困難的戰勝自我的精神品質。
首先,以音樂體裁為例,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樂是作為這個時期的主導地位的音樂,作曲家表現出強烈的理性思維。到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體裁得到了更大發展,出現了聲樂套曲、器樂套曲、器樂的獨奏體裁和標題性交響詩等音樂形式。這一時期浪漫主義藝術觀念也表現在標題性交響樂詩上,呈現出音樂與文學相結合的形式。為了適應和發展這一體裁,作曲家們發展和創新了各種音樂表現手段,從而達到了創作的巔峰。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無論是在鋼琴演奏的獨奏樂曲上還是在樂隊整體演奏曲目方面,如加強了旋律表現力,增進情感抒發底蘊,在和聲語言上擴大和聲張力,巧妙運用和弦,擴展和聲的功能,甚至是廣泛使用半音和聲,并注重音樂色彩上的表現力等。
其次,在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特征中,作曲家在進行創作時還注重廣泛吸收民間音樂要素,滋養自身創作,為創作出的樂曲賦予一定的民族特色,如汲取民間故事、民間傳記以及民間音樂素材,因此,浪漫主義音樂中又多出一種單純和質樸的民間音樂風格,最終使得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成就高出了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的作品中自然而然更多反映出具有時代特征的民族意識覺醒和體現民族解放斗爭矛盾的內涵。
此外,在作曲家自身的創作過程中,他們用音樂表達出個人情感,如對國家命運和對個人命運的音樂闡釋中表達個人憤慨、個人抗爭和寄托自身希望等情結,這其中許多時代作品都滲透著作曲家們的某種“英雄情結”。這些偉大作品直到如今仍舊活躍在藝術舞臺上,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和價值,讓演奏者和聽眾從中了解歷史,了解人類命運發展,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貝多芬的鋼琴音樂創作被后人稱為是形式與內容達到完美結合的典范。在他的音樂作品中,無不體現出宏達的氣勢,他的鋼琴音樂作品展現了強烈的時代特征,在其音樂主題、節奏力度布局、和聲織體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前面的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技法。從貝多芬所處的歐洲政治變革的復雜歷史時期來看,他經歷了其他作曲家所沒有歷經的社會變革,豐富的社會閱歷,加之其自身不屈不撓的性格特征,在他創作的音樂作品中,透過音符流露除了他細膩而又真摯的情感,在個人創作歷程中彰顯了獨特的個人獨創魅力。貝多芬醫生共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21首鋼琴變奏曲,此外還創作了不同體裁鋼琴作品,如前奏曲、進行曲、回旋曲等。其代表作有《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C小調奏鳴曲》《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D小調奏鳴曲》等。為了服從音樂發展的需要,將華彩樂段與技巧樂段的充分擴展體現在獨奏器樂中,這一首首經典樂曲為浪漫主義時期的協奏曲發展開辟了道路。在貝多芬一生的音樂創作中,英雄的主題貫穿始終,他的作品盡情展現了他通過斗爭獲得勝利的主旋律,充分體現出他思想中具有的強烈的英雄情結。
肖邦,這位偉大的鋼琴詩人,他所創作的絕大多數樂曲都是鋼琴曲,像他這樣能夠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鋼琴藝術發展的音樂家,是無愧于“鋼琴配器大師”稱號的。肖邦所生活的19世紀初期,正值波蘭處于被沙皇俄國侵略的非凡政治歷史時期,在民族意識覺醒和民族矛盾激化的這一階段,波蘭人民期待獨立思潮的誕生,也期待民族英雄的出現。因此,肖邦的音樂創作中表達了豐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他的音樂創作中飽含著民族悲憤,深刻體現著與祖國命運息息相關的民族思想,在他的作品中“英雄情結”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現。在當時波蘭起義失敗后,肖邦的音樂作品中出現了許多悲劇性和英雄性形象的存在,如《C小調練習曲》(“革命”練習曲)《葬禮進行曲》《降A大調波羅乃茲》(Op.53)等,在這些曲調中,音樂表現呈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作品基調激昂悲憤,作品旋律如狂濤置岸,賦予了慷慨嚴峻的愛國主義英雄氣概。在《C小調“革命”練習曲》中,曲目引子是對民族情緒高昂吶喊的動機,演奏時右手的七和弦連同左手一連串的快速節奏跑動,使得音效濃烈飽滿,煥發出時代激情與悲嘆,這是肖邦在其音樂中表現出的豪邁民族情緒,展現出具有宏偉史詩般的華麗色彩和英雄情結。
音樂作品中具有的“英雄情結”既是賦予一部作品的主題,同時又是作品價值的體現。就創作意義而言,在作曲家創作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所有關于“英雄情結”的音樂創作中,作曲家都擁有類似的英雄情懷,這既是他們偉大作品的靈魂,也是其自己人生價值的重要體現。其次,就演奏作品而言,演奏者在演奏具有“英雄情結”的音樂作品時,更加能夠深入理解作曲家在音樂中融入的英雄情懷,這種升華到作品中的“英雄”性品質更能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賦予后人鑄就英雄夢想的思想,給人以深刻啟迪。
因此,在理解音樂作品中所表達出的深刻音樂內涵的同時,這種“英雄情結”的展現能讓人們更加深入了解那些偉大不朽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生命力,并將這種“英雄”的品質融進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當中,帶給人以希望和啟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