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昆明聶耳交響樂團)
長笛是最早產生的木管樂器之一,屬于吹孔氣鳴樂器,是現代管弦樂團、管樂團、軍樂團中主要的高音旋律樂器,屬于木管組,也常用于獨奏、重奏和室內樂。它的家族包括短笛、高音長笛、中音長笛、低音長笛和倍低音長笛等。長笛最初的形態是橫吹笛,最早于12世紀從亞洲傳入歐洲,形似中國的竹笛,經過約600多年的改進,到17世紀后期由法國木管樂器制造家奧特泰爾完成為現代長笛。19世紀30年代,德國慕尼黑著名的長笛改良家、演奏家特奧巴爾德·波姆(1794-1881)研制出了更符合科學原理的帶有機械傳動裝置的長笛,它在音準、音色、音量和音域等方面都比老式長笛有了革命性的發展。后在1847年將長笛的管形和音鍵加以改進,又對音鍵的機械裝置做了優化,極大豐富了長笛的表現力和演奏技能,完成了定型,使這一樂器標準化,這種長笛被稱為“波姆式長笛”,流傳至今。長笛有寬廣的音域范圍,低音區音色豐美醇厚,弱奏時大調音色冷漠凄涼,小調音質柔和,中音區音色清澈朗潤,很富感情,音色柔美溫存,透明純潔;高音區音色光輝明亮,穿透力強,清晰開朗,演奏技巧華麗多樣,最擅長表現大自然,比如森林、田野、春天、湖畔、小溪、清晨第一縷陽光、山林中的回聲和嘰嘰喳喳的小鳥,都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交響詩《牧神午后前奏曲》中,德彪西更是把長笛每個音區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這部里程碑的作品。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1862~1918)出生于巴黎,印象主義音樂的奠基人,他是法國名列第二的作曲家,管弦樂配器大師。在19世紀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這段時期,法國巴黎是歐洲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繪畫、音樂、建筑等藝術的發源地?!坝∠笾髁x”一詞來源于美術,第一次用于音樂是在1887年,在印象主義畫派以及象征主義文化的熏陶下,印象主義音樂孕育而生。這正是德彪西首創,他的這種音樂風格極具創新精神,創作手法非常大膽,像繪畫一樣,有一種超越現實、模糊抽象的色彩,在晚期浪漫主義音樂和20世紀現代音樂之間搭起了一座重要的橋梁。德彪西創作了多部長笛作品,在創作理念方面突破了傳統模式的束縛,具有明顯的印象主義風格,同時對長笛的運用達到了極致的水平,深入而生動地感知到長笛樂曲的內涵與思想。在19世紀末期的巴黎,出現了一批以馬拉梅Stephane.Mallarme,魏爾蘭Paul.Verlaine等為代表的象征主義藝術家、詩人、畫家,他們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種夢幻的美,這也深深地影響著德彪西的音樂創作。交響詩《牧神午后前奏曲》就是德彪西于1892年根據他的密友——法國詩人馬拉梅的同名詩而譜寫的一首夢幻般的樂曲。在這部作品中,沒有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和規整,也沒有浪漫主義音樂的激情和感傷,只有德彪西的獨樹一幟。他曾這樣說:“難道我們的責任不是找到適合這個時代的交響曲式嗎?產生飛機的世紀有權擁有它自己的音樂”。德彪西在創作《牧神午后前奏曲》時,將管弦樂隊里各種樂器進行了大膽的不同組合,創造出了柔和的、閃爍的音響效果,表現出一種神秘莫測,虛無縹緲,似夢似幻的色調和氣氛。作品描寫了在一個炎炎夏日的樹蔭下,有一位半人半神的牧神正在午休,他在半夢半醒之間,恍恍惚惚地走進了艾德拉山,山中云霧繚繞,牧神隱隱約約看到一位翩翩起舞的山林水澤仙女,并且和愛神維納斯度過了魂消魄散的時刻。當牧神慵懶地醒來,回憶起夢中的情境,又昏昏沉沉地睡著了。整部作品的旋律行云流水,長笛在其中演奏得委婉動人,德彪西以其大膽而豐富的想象力,對音樂細膩獨特的理解和高超的配器技巧,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似夢似幻的神話傳說?!赌辽裎绾笄白嗲繁还J為音樂史上第一部印象主義音樂作品,色彩朦朧,似真似幻。德彪西曾說:“這個作品可能只是馬拉梅這首詩的背景,為了把人們帶到和詩相似的意境之中?!瘪R拉梅聽后這樣評價:“我認為除幻想外不應該有任何東西,對物體的思考,這些物體激起了白日夢的飛逝形象,這就是歌,你的交響詩《牧神午后》跟我的詩歌很協和,它用微妙、迷離的音樂襯托并豐富和提高了我的詩意?!?/p>
翻開樂隊總譜,可以看到全曲分為三個部分,木管組在整部作品中占據了主角地位,弦樂聲部只是作品框架的勾勒和渲染,這和以往古典主義音樂或浪漫主義音樂中偏重弦樂器的情況大不相同。節奏上使用了復拍子,9/8拍,12/8拍,節拍不斷無序地變化削減了規整的律動,將音樂線條變得懶散而不失流動的形態。樂曲一開始,就能讓聽眾感受到一支長笛吹奏出一段牧歌風的音調,長笛中低音區豐美醇厚,柔美溫存的音色在隨性表達中從遠方傳來,靈動低沉的旋律帶來一種飄忽不定,似夢似幻的美,將“牧神初醒,帶著一絲慵懶氣息,回味著夢境中的情景”這個場景表現得惟妙惟肖,猶如山林水澤仙女就在眼前。長笛演奏的這段旋律在樂曲中反復出現,在不斷變化的伴奏陪襯下,給人一種飄忽不定,夢幻般的意境。接下來圓號的出現,讓人們聯想到優美的田園風光,圓號長時間的弱奏,有緩慢懶散之意,將樂曲的結構朦朧地勾勒出來,牧神的慵懶形象立刻浮現眼前,豎琴的加入,作為背景音色,襯托出一種精致、高雅的氣質,讓人有種置身夢境的感覺,使得似夢似幻的樂曲場景得以生動再現。當長笛第三次演奏出這段纏綿的旋律時,其他木管樂器陸續加入,豎琴彈奏出流動的分解和弦,弦樂的五個聲部相互交織,此刻的音樂色彩就像萬花筒般千變萬化,午后燦爛的陽光,芬芳的草地以及似醒非醒的牧神,這些畫面一一登場。
樂曲的第二部分為展開部分,同樣是木管為主,弦樂為輔,長笛為中心。首先由甜美的雙簧管演奏出一段明亮,熱情的旋律,速度時而平緩,時而緊湊,呈現出夢幻般愛情的主題,接著更加明亮的色彩出現,弦樂應用了不規則的七和弦、九和弦,色彩變得強烈,表現了炎炎的夏日和牧神在夢境中遇見仙女的熱情。在一串串波光粼粼流水般的豎琴聲中,溫暖的圓號聲融入其中,纏綿的對話,描繪了牧神和維納斯女神在一起的情景。接著,木管組的其他樂器相繼加入,把音樂色彩展現的更加豐富,奏出了愛情的迷離恍惚,把一場“愛情的白日夢”展現得栩栩如生。接下來,隨著音樂的發展力度逐漸增強,各種樂器銜接更加緊密,織體更加細膩,表現牧神陶醉在甜蜜的愛情之中。樂曲的旋律隨著印象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共同描繪出了千變萬化的音樂色彩,使樂曲的熱情達到了高潮。這體現了德彪西對管弦樂隊各種樂器在不同的組合情況下,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革新性的應用,特別是在長笛的應用上,沒有過多使用長笛的高音區,而是偏重低音區和中音區,通過高超的配器手法,產生出前所未有的音響效果,把長笛的演奏技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與印象派繪畫強調光與色的重要性相同,德彪西在創作長笛作品的時候也非常強調每一種樂器在配器上的暗淡、怪異、空幻的音響效果,通過差異化的組合手段,得到新穎,豐富的音樂表現力。他的音樂里是奇異的幻想色彩,細膩繁復的和聲以及新奇而富有特色的配器,這是德彪西在樂器使用方法上的大膽創新,這也正是印象派所崇尚的瞬間表達需求。
樂曲的最后一個部分是第一部分音樂的簡單再現,整個音樂的發展是以線性為主題不斷向前推進,就像小河流水一般,每個樂器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長笛仍然是主要的演奏樂器,但作品的調式調性已經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樂曲背景的音響逐漸減弱,暗淡下來,長笛在弦樂猶如波光粼粼的湖面般的旋律伴奏下,再一次演奏出了慵懶閑散的主旋律,但是旋律的輪廓已經越來越模糊。隨后雙簧管、英國管、大提琴分別和長笛用輕柔的音量演奏了朦朧慵懶的旋律,越來越安靜。這樣的配器形式描繪出了當夢境里發生的一切一個一個地消失了,牧神又回到了炎炎夏日的陽光,安靜的森林,朦朦朧朧的睡意之中,他感到寂寞、疲倦、孤獨,其實是在做一個朦朧的白日夢。最后,樂曲在朦朧、飄忽、神秘的氣氛中慢慢結束。
在德彪西的交響詩《牧神午后前奏曲》這部作品中,“印象”一詞得到了完美地呈現,也發揮到了極致,完全沒有了古典主義音樂嚴謹的結構,沒有了浪漫主義音樂的情感表達,沖破了傳統的技法,取而代之的是朦朧的調式調性,模糊的旋律輪廓,自由松散的節奏,千變萬化的和聲色彩。由此可見,交響詩《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作,也是長笛的代表作。長笛從始至終貫穿其中,音區不斷地變化,音色時而豐美醇厚,時而清澈朗潤,猶如萬花筒一樣,每時每刻都處于一種變幻的狀態,渲染出一種神秘朦朧、若隱若現的氣氛和色調,在長笛游刃有余的演繹中,將看似不規則的旋律串聯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長笛這種富有獨特音色魅力的樂器在這部作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長笛因其剛柔并濟的音色,既可與管樂器水乳交融,又可和弦樂器交相輝映。在豐富的演奏形式下,演奏者可將長笛的特有音色進行主動的調控,達到與其他演奏樂器的音色更加融合的目的,給聽眾帶來如癡如醉的感受。德彪西的交響詩《牧神午后前奏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既延續了浪漫主義后期的部分音樂元素,也開創了他那獨特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對20世紀現代音樂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作用,因此他被譽為印象派音樂的創始人,20世紀現代音樂的開創者,奠定了他在音樂界的不朽地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