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進入NBA球館,最大的體會不僅是能近距離一覽球星們的風采,還能全方位觀察美國最具有全球標志性的集文化、娛樂、體育為一身的“球場經濟學”,這也是作為經濟學者的筆者非常期待的。畢竟NBA能動輒為球員開出千萬美元的薪水,可不是僅靠轉播受益和廣告收入就能填平的。
當地時間1月5日筆者來到費城76隊的主場觀看主隊與達拉斯獨行俠的比賽。據筆者觀察,所謂的“球場經濟學”,在球迷還沒進入球館時就已施展“魔力”。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度,基本上出行靠汽車,因此,許多地方停車免費。但76人主場的露天停車場卻要收取非常昂貴的停車費(每輛車約20美元)。
當天球賽在美東時間晚上7時30分開賽,這讓許多球迷選擇在球場內解決晚餐。在76人主場,一份簡餐需花費15美元以上。據觀察,在這座能容納2萬人的球場中,有超過50%的人在座位上用餐,這就意味著單個比賽日至少有13.5萬美元的飲食收入。
為吸引球迷更多的來到現場,主場的拉拉隊員每到暫停時間都會出來與球迷舉行各式互動來增進現場感受。當然,想要擁有嘉年華般的觀賽體驗還需付出價值不菲的球票。作為東部新貴,76人的球票從五六十美元至逾1000美元不等。通過筆者的粗略計算,當晚比賽,現場可見的收入(門票、停車費、飲食、紀念品)最低在200萬美元以上。76人隊一個賽季有41個主場,意味著有超過8000萬美元的球場收入。根據統計,76人在上賽季的總收入1.4億美元,可見球場經濟學才是NBA球隊安身立命的法寶。NBA也通過“3K”(look、hook、book)讓觀眾欣賞、上鉤、購買,進而推廣其文化和產品,堪稱“先得人心,再賣產品”的商業典范。▲(作者為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
環球時報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