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出國前,以為英語只能按照翻譯的方式學,對英語思維無比崇拜。后來聽到小寶說英語才知道,不同的語言,需要的都是對應情境。只要大腦中存儲著一個情境下的表達方式,再次出現類似情境的時候它就會自動流出來,無需其他語言的幫助。
很多家長跟我說:孩子上小學之前就開始報英語班,級別過了不少,但是見到外國人,很難和人家真正交流。有的甚至跟了好幾年的外教,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級之后,忽然間口語提高就很難了。而語法方面,低年級的時候應付自如,但也是級別越高,越覺得困難。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哪里?有人說是英語思維的問題。
一個孩子,到了國外,不管是上幼兒園還是小學,老師為了讓不懂英語的孩子能聽明白,往往都會使用夸張的肢體語言。把圖片用到極致也是國外的教學特點。記得安妮所在的教室里有很多掛圖,比如孩子們各種表情的臉,每張圖下面是對應的單詞。老師在講這些詞的時候,往往是強化聲音,而且動作對應得都非常到位。
國外老師講故事也是一樣。比如國外有大量的繪本,很多繪本的圖都畫得非常好,和單詞的對應關系非常清楚。而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也把這些對應關系處理得非常到位。記得小寶上親子班的時候,老師自制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帶領大家唱兒歌的時候,手上的對應動作都很豐富。
當時,我以為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增添樂趣,現在才明白,原來這是基于孩子語言學習特點的科學教育方式。看到一篇資料,說有研究表明,兒童的語言形成是左右腦互相配合的結果。當兒童接觸一種語言的時候,首先聽到的是它的語音信號,然后就要尋找對應的圖形信號。回想一下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我覺得這一觀點是可信的。最初,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基本都是用實物和名稱來對應的。嬰兒最初接觸的圖書,也都是一個名稱一個圖,或者叫看圖識字。
而在老師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同樣體現了這個特點。比如小寶上幼兒園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能用完整句子表達意思的,基本上都是在幼兒園和家里都發生過的場景。比如吃飯的時候向前推一下凳子,咳嗽了用手把嘴捂上,玩滑梯的時候提醒別摔倒,過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觀察等。
小寶的狀態,就很好地說明了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孩子不是因為他先知道了中文,然后聽你說中文了,再去翻譯成英文。其實,他是在看一種場景。如果這個場景和他在幼兒園見到的一樣,知道在那個場景下,老師怎么說的英文,他就對應上了。
英語思維如何培養?語感訓練是非常好的方法。我最初知道加拿大重視孩子的語感訓練,尤其是對母語為非英語的孩子的語感訓練,是從帶小寶參加各種早教活動開始的。不管是社區圖書館還是早教項目,兒歌、童謠以及韻律節奏非常好的童書都是重點內容。
首先是圖書館、書店等機構的各種公益活動。對于不能自主閱讀的低齡孩子,加拿大通過各種免費的讀書活動、玩具、親子歌謠等方式把小朋友和家長吸引過來。有專門的老師來組織這種活動,每周一次或者幾次。除了讀一些內容簡單、韻律節奏非常明顯的書,更多的是和小朋友們玩互動游戲,兒歌、童謠、動作歌謠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大約從3歲半開始,小寶上了一個名為 StrongStart 的早教項目。該項目在公立小學設立早教中心,學校提供半天的教室,教育局指派一名具備專業幼師資格的老師,帶領孩子進行一些活動和游戲。因為當時這家中心的孩子整體都比較小(2歲左右的居多),所以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游戲中,朗朗上口的兒歌和童謠是永遠的主角。比如:老師戴著手偶,教一個大鱷魚吃小動物的兒歌,連唱帶做。連續多天,孩子們還是要求看。再比如:一個講 Jenny Mouse 的兒歌,配上老師自制的道具,朗朗上口,還有對顏色、高矮等概念的認知內容。
而這其中最珍貴的,是老師把常用的兒歌都打印了出來,并且有些還制成了光盤,發給家長。像右面這首歌,就是老師每次邊唱邊做極其搞笑的動作,引得孩子們競相模仿,每次都是哄笑不止,好不熱鬧。
一次小寶和爸爸在北京坐地鐵——小寶一直對地鐵情有獨鐘,有機會就要求坐。上了車,小寶異常興奮,高興地對爸爸說:Daddy,this skytrain is sooooooooo big。這個時候,旁邊一個大學生模樣的大男孩兒很是驚訝,說這么小的孩子英語怎么這么好啊。然后就很好奇地蹲下身來和他說話。接下來的對話是什么大家應該都能想得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寶一聽,立刻不說話了。
這也讓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評論中說的話。他說他想給3歲的兒子找英語環境,于是帶孩子去英語角,看到一個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說: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嚇得直躲,首戰以失敗告終!是啊,能不失敗嗎?孩子們要有實際內容的交流,我們學到的那些句型,國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誰說啊!
有位英語老師說,她接觸過很多孩子,在你和他說話的時候,頭兩句還可以,你能感到那個句型他很熟悉,能夠脫口而出。但是往下說,孩子就要磕巴,從這個磕巴的過程你就能感受到,他在想中文的說法,然后再翻譯成英文。
是啊,孩子的情況,不是和我們大人一樣嗎?有的時候,我想說一句話,不知道英文怎么說,也知道翻譯過去會很別扭。這個時候,我就問安妮,我想表達一個什么意思,怎么說好。百分之百,她的說法和我翻譯過來的不一樣。
為什么我會想要翻譯過來?不是我想翻譯,是因為我腦子里的儲備不夠用,我沒有儲備足夠多的英文場景。如果不翻譯,我就說不出來。這是產生中式英語真正的原因。所謂的思維,需要對應的就是場景。當你對一種場景下的表達熟悉的時候,你腦子里有的是現成可用的句子,根本不用翻譯。而如果沒有這樣的場景,腦子中都是孤立的單詞和句型,那就只能用單詞套句型,最后就是翻譯出來的中式英語。
有人說,我不在國外,怎么能有場景呢?就像我剛才舉的小寶的例子。如果在國外,自然而真實的場景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在國外,一樣可以彌補。
動畫片中有很多口語表達方式。孩子看多了,自然就能脫口而出。當然,場景是需要積累的。靠某一部或者某幾部動畫片去訓練口語,與過去背句型的方式也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這種做法比背句型可用的范圍更寬一些罷了。
正如我前面所說,國外的兒童英文讀物,非常多的都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事——吃什么、玩什么、生日 party、掉牙、學校生活、幼兒園活動、交朋友等等。基本上國外孩子真實生活中的場景在書中都有體現。
也許,孩子剛開始讀書的時候,對一些表達還會覺得陌生,但是一旦讀了幾本之后,發現這是一種通行的表達方式,再遇到類似的情形,孩子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很自然地就會脫口而出,再也不必進行什么翻譯了。
前幾天,俱樂部的一位媽媽特別興奮地告訴我,她女兒現在可以和國外親戚的孩子用英語交流了——交流的媒介就是共同看過的英文故事書。雖然她女兒的表達還談不上自如,但是至少,對方知道她在說什么,而且她們說的都是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這樣交流的結果,就是兩個孩子越聊越有興致,即使交流中有些瑕疵,但雙方都覺得很有趣。
過去,我們的英語學習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沒有人注意過需要給語言提供一個情境對應的機會。所以,那時的英語學習就是中文和英文的對應。如果我們想想母語的學習,大家在沒有任何語言可以幫助的情況下,是不是用的都是實物和聲音的對應?拿著一個蘋果或者是蘋果的卡片,告訴孩子這是蘋果。所以當我們教孩子英語的時候,一樣沒必要非得把漢語意思告訴他。讓孩子大腦中的英語和漢語自成體系,自己去尋找自己對應的情境就好。
按照母語的方式,用最自然的方法學習英語,從聲音和圖形、場景的對應來學習英語,才有可能擺脫中文思維的控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是大量情境的積累。在這個過程中,閱讀的作用要比看動畫片更廣泛、更持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