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華
同學們,我們在七年級上學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本學期又學習了二元一次方程(組),明白了“元”指的是未知數,“次”指的是未知項的最高次數,“根”(或“解”)指的是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那么,大家知道是誰最先使用“元”“次”“根”(或“解”)來表示解方程時遇到的這些術語嗎?
說來也許你不信,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是我國歷史上數學水平最高的一位帝王。他天資聰慧,十分熱愛數學,14歲起跟著從比利時來華的傳教士南懷仁學習數學。由于南懷仁的漢語和滿語水平十分有限,平時的日常會話還能勉強應付,但在教授嚴謹、高深的數學知識時,就不能很好地表述清楚,使得康熙學得不太輕松,經常被弄得暈頭轉向。
在學習方程時,南懷仁講授的句子冗長,加之吐詞不清楚,康熙學得很吃力。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輕松一點呢?經過深思熟慮后,康熙向老師建議,將未知數用“元”來翻譯代替,最高次項的次數翻譯成“次”(特指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用“根”(或“解”)來代替……
對于康熙的建議,南懷仁謙遜地記下來,并用這些術語換下以前用的繁瑣詞語,果然表述清楚多了,掃除了很多障礙,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南懷仁對康熙大為贊嘆:“我讀書和教書幾十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還從沒見過一個像您這樣肯動腦筋的人!”
由這位好學上進的君王創造的數學術語科學簡潔,便于理解與記憶,于是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