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弈萱
廣泛、深入、持續的英語閱讀行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和語言技能,形成英語思維,提升交際技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規定,初中學生畢業時,累計英語課外閱讀量須達到15萬字。實際上,許多初中學生在英語閱讀量并不符合標準的同時,還存在閱讀面窄、應試化傾向嚴重、缺乏閱讀整本英文書籍的能力等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量,筆者所在的名師工作室開展了師生共讀模式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校本課程建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研究之初,我們以課標的要求為依據,針對7~9年級的學生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詞匯量及閱讀水平測試。通過對學生的閱讀內容、習慣、方法和水平進行綜合分析,我們發現:學生能夠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英語閱讀中,仍缺乏堅持下去的動力;部分學生不懂閱讀方法和策略;近40%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使用輔助工具;而影響學生課外閱讀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作業繁重,一是詞匯量不足。同時,我們對英語教師的閱讀現狀也進行了調研,發現存在主動性不強、閱讀類型單一、閱讀面較窄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工作室成員共同探討了解決方法,決定采用師生共讀模式開設英語閱讀校本課程,圍繞師與生兩個維度來設計課程和活動內容。在課程中,教師以伙伴的身份,與學生共讀一本或一個系列的書,及時引導、點撥、規范學生的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同時,教師要對讀物做深入的研究,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讀物,感悟語言、文法和文化。
朱永新教授說過:“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對教師而言,閱讀就是一種長期的備課,更是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生命提升的重要途徑。”在指導和幫助學生開展閱讀活動之前,教師提前廣泛閱讀大量英語材料,從英語書籍、報刊等讀物中選材,根據“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從易到難,選擇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閱讀文本。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相關的延伸閱讀,如對寫作背景、作者生平、作者的其他作品等進行了解性閱讀,以便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文本,更好地思考和設計校本課程和活動。同時,教師進行先行閱讀,也能夠預測和體會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遇到的困難,優化閱讀指導策略。對教師自身來說,先行閱讀也可以促進閱讀主動性,提高專業素養,增長教學智慧,為閱讀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自主閱讀和初讀感知是閱讀的起點,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制訂閱讀目標和計劃,根據教師推薦或提供的閱讀清單,開展自主閱讀。同時,學生可從自身的能力、水平和興趣點出發,選擇多媒體視聽等輔助手段,推動自主閱讀順暢進行,并逐漸形成閱讀習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看與書籍相關的影視資料,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例如,在布置學生閱讀《忠犬八公》時,筆者先播放了相關電影的幾個精彩片段。學生都被影片中八公的執著與忠誠所感動,被經典臺詞中富有哲理的語句所感染,特別想看看原著里是怎么寫的,生出了對這本書的閱讀渴望,于是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原著的初讀。在閱讀中遇到阻礙時,學生又自然生出解決難題和提升水平的渴望。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對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也記錄了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接下來,教師就要在校本課上指導學生進行有策略的深入閱讀,解決課內外閱讀難題,幫助學生突破閱讀瓶頸。
教師要積極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意識和閱讀熱情。例如:在學生泛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精讀和研讀;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如略讀法、默讀法、跳讀法、掃讀法、猜測法等,使學生的閱讀活動有法可依;幫助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提高閱讀速度,并逐步提升閱讀材料的難度;等等。
教師與學生在共讀的過程中,還須進行有效閱讀交流,以促進雙方閱讀水平的共同提高。課前幾分鐘,教師可以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同時讓學生展示他們的個人閱讀經歷。教師還可利用課外延伸活動以及家庭拓展閱讀等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教室里的閱讀角增添英語書籍,舉辦閱讀打卡、閱讀沙龍、閱讀競賽、黑板報比賽、手抄報比賽,以及評選閱讀之星等活動,鼓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閱讀。教師還可以通過展示個人博客、錄制閱讀指導微課、錄制師生閱讀技巧小講座、分享閱讀視頻等形式,展示教師和學生的閱讀成果。每學期結束時,全體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閱讀心得寫一份閱讀報告,通過自我測評與校本測評,了解自己的閱讀狀況和閱讀進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通過閱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學生對書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內心中由于書籍而激發的喜愛感越強烈,他學習起來就越容易。”用心的英語教師會巧妙地找到與學生的共同點,學生也很高興能在閱讀上找到與教師的共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師不斷完善自我,同時言傳身教,讓每個學生進入英語閱讀世界,形成對英語書籍的熱愛。師生共讀模式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校本課程,推動了師生共同學習,使師生共同閱讀、共同賞析、共同進步成為一種常態。師生彼此見證對方的成長和蛻變,逐步實現了課外閱讀對日常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