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演繹教學的四種課型
寧波大學教授馮鐵山在《課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0期上撰文認為,古詩文演繹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立足古詩文,進行“推演引申,鋪陳發揮”的言語實踐,一般有四種基本課型。第一種是誦讀演繹,包括誦讀出感、誦讀出情、誦讀出疑、誦讀出神四個教學環節。第二種是鑒賞演繹,教學時先是梳理物象,明確“寫什么”,然后是體驗情感,揣摩“寫怎樣”,接著是理解意象,弄懂“為什么”,最后是評價文思與文化,鑒賞“如何用”。第三種是化用演繹,即將古詩文詞句轉化為現代生活的表達,可融入閱讀教學中,也可用于寫話或習作課中,主要有直接引用演繹、“N個名句+議論”演繹、“名人+N個名句名事+議論”演繹、“化用句式”演繹、“人物+言語+化用意象”演繹。第四種是創編演繹,即學生聯系作者與作品的語境,借助聯想和想象,對古詩文進行補充和擴展,包括喚醒、對話、表達、反思等環節。
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的幾種做法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磁村中學教師王濤在《生物學教學》2019年第10期上撰文認為,生物學概念是理解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也是實現學科能力的載體,因此,教師應重視生物學概念的教學,教學時可采用以下幾種做法:第一,用模型建構概念,如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可以用模式圖的形式構建概念模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受溫度的影響,可以用曲線圖的形式構建數學模型;第二,根據概念表述的特點,將其轉化為直觀的圖式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比如生物的一些生理過程,可以用流程圖呈現,而碎片化的知識可以用“思維導圖”;第三,以生物學現象、關鍵事實、概念的形成作為生命觀念建立的路徑,以統領概念的生命觀念素養為線索,將各部分內容整合起來,并從關聯的概念中提煉出生命觀念,再進行呈現和總結。
學前兒童戲劇經驗生長的條件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副教授張金梅在《學前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上撰文認為,實現學前兒童戲劇經驗的建構,必須改變“劇本先行、教師中心和鏡框式舞臺”的弊端,走向“角色先行、兒童中心和生長環境劇場”。學前兒童戲劇經驗生長受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的影響。具體而言,外部條件就是時空情境,比如當學前兒童置身于虛構的世界,他們就會思考:這是哪里?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這里會有誰?我自己是誰?這里會發生什么故事?這些情境多產生于裝扮、語言、音樂、場景等制造的情境。學前兒童進入具體的場景中,可以自由表達、創作、表演。內部條件則是教師引導學前兒童對戲劇話題的探索,如角色探索、角色完善與情節創造、豐富的對話等,以及教師在戲外與戲里的身份轉換和學前兒童作為游戲者、演員、觀眾的身份轉換。
用經典名著閱讀提升學生
概括思維能力的操作策略
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楊志明、碩士研究生王詩宇在《教育測量與評價》2019年第10期上撰文認為,在閱讀經典名著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教師要給予學生具體的閱讀操作指導。首先是分類,即在閱讀名著中或閱讀后對信息進行歸類,比如找到名著中相同的性質或線索的信息,如《邊城》中“端午節”這一信息出現多次,教師可要求學生把“端午節”及相關信息進行分類。其次是篩選,即對分類后的信息進行選擇,《邊城》中“孤獨”是一條重要的線索,與“孤獨”無關的分類信息就可以在概括環節去掉。第三是整合,即通過匯總信息生成新文本,在《邊城》中,學生可以將“端午節”“孤獨”“白河”等信息進行整合,寫一篇概括性的總結。最后是遷移,即完成基礎概括后,對文章的主旨和意義進行探討和總結。
學科育人的實踐路徑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張景斌、博士研究生王磊在《教學與管理》2019年第10期上撰文認為,學科育人是全面育人而非學科知識教育或學科德育的窄化理解,學科教學與育人是統一的。學科育人首先要做到以“愛”為起點,教師要擺脫單純學科知識講授模式,借助學科教材和網絡資源,引導學生梳理知識、探究原理,由知識的表層走進深層,發現知識的奧秘,產生對學科的“愛”,實現“本我—自我—超我”的轉變。其次要做到與“魂”對話,即讓學生經歷科學正確的探尋意義經驗和學科邏輯的過程與方法,達到對學科的理解和把握,實現價值觀和實踐行為的轉變。最后要做到以“美”為宗旨,教師一方面要引領學生追求學科之“美”,如語文學科有語言美、意境美、形式美等,另一方面要設計有利于學生發現和追求學科“美”的教學方式,如打破學科界限,實現自然、人文、科學、藝術之美的結合,使學生接受學科之“美”的熏陶。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