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初級中學)
“自動主義”(self-action)教育思潮一度盛行于上個世紀初,是以兒童中心論為核心的,主張自動、自覺地學習,主張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新思想的“大合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蔣夢麟、黎錦熙等人都是該教育思潮的參與者與推動者。而陶行知先生則明晰地將自動主義的內涵概括為“智育注重自學,體育注重自強,德育注重自治”三個方面。雖然一個世紀過去了,但這一思潮對我們當前的教育依然有極大的啟發性。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中學,存在著學生學習自主性不足、自覺性不夠、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意愿薄弱,教師的教育教學缺乏科學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支撐,課堂效率低,教學效果不如人意等問題。為改變這種狀況,謀求發展,學校提出了以陶行知“自動主義”“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為指導的“改課”措施,希望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學生的學習觀念,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自主課堂。在這一前提下,我校語文教師開展了以“自動化”和“生活化”兩個理念為核心的語文自主課堂的實踐探索,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入手,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活動的設置,培養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通過培養學生的生活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其語文運用能力,從而在整體上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
(一)重構語文閱讀教學法。
教學法的變革是我校語文自主課堂建構的起點與主要抓手。在自動主義、生活教育理論的啟發下,我們以黎錦熙先生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國語教學法》中提出的“自動主義的形式教段”,即“理解(預習、整理)——練習(比較、應用)——發展(創作、活用)”的三段六步式教學程序為主要借鑒對象,將之與我校的實際學情相結合,最終初步擬定了一套簡易教學程序,即:自主預習——交流整理——練習拓展——學以致用。
在“理解”階段,黎先生尤其強調“預習”環節,將之細化為:(1)指示目的,喚起學習的動機;(2)預備的指導;(3)兒童預習(并欣賞)。對比之下,我校教師在教學程序的設置上雖然一直都有“預習”環節,但對這一程序的重要作用并未充分領悟,在預習活動中,缺乏目的的指示、動機的激發以及方法的指導,導致最能夠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環節形同虛設。
受此啟發,我們在編寫導學案時,突出了自主預習環節的重要性,將每一篇課文的學習目標與重難點列出,并配有資料導讀與學習方法指導。同時圍繞學習目標巧妙設置清晰、簡潔的引導性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完成。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還著重設置了“自學收獲與疑問”這一開放板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個性化閱讀。此外,針對我校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家庭教育缺失、學習自主性不足等特點,我們不再像以往將預習作為家庭作業布置給學生,而是把這一環節放在課堂上完成,從而避免其流于形式。
自主預習階段完成后,即進入交流整理的環節。在本環節中,學生先用2-3分鐘進行小組內的交流,內容包括導學案上的引導問題以及自己個性化閱讀的收獲與疑問。在簡短的交流中,學生可了解小組成員的學習進度、學習收獲并與自己進行比照。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交流,鼓勵學生進行展示、表達,指導學生抓重點,破難點,并針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收獲和疑問進行補充延伸。交流結束后,學生將收獲進行整理。
這一環節主要包括比較閱讀與拓展閱讀。教師精選閱讀材料,設置與課內文章相呼應的問題,學生當堂練習,教師指導并觀察學生掌握情況。針對學生的差異,可進行任務分層。
本環節主要包括仿寫、改寫、續寫、撰寫評論、情境寫作、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練習等。教師根據上課進度靈活安排,可當堂完成,也可布置為家庭作業。教師及時批閱,可篩選出優秀作品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進行展示。
(二)完善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合作學習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又能培養其合作意識與自我展示、自主管理的能力。因此,我們進一步完善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1)合理分配小組成員。綜合學生的能力、個性、個人意愿等因素進行分組,每組4-6人,自選一名組長。
(2)制訂小組自我管理公約,建設小組文化。自我管理的內容包括課堂紀律、作業完成狀況等。小組文化主要呈現為組名、組訓等,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
(3)班級討論制訂小組評價(獎懲)方案。評價方式包括自評、互評等,各班級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設定獎懲機制,如積分卡、流動紅旗、紅榜表揚等。小組評價也可納入班級年終評價的方案中,作為年終評優的參考。
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有:(1)課堂交流與合作學習;(2)實踐活動中的合作與交流;(3)組內的幫帶(包括課內與課外)。
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明顯提升,還有部分學生在合作學習與交流展示中培養了自己的表達力、組織力與領導力。值得進一步反思與解決的問題也有,即如何兼顧整體與個體,如何處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合作學習中得到成長與發展。
語文學科可以說是與生活結合得最緊密的學科,將語文學習與生活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知行統一也是我校語文自主課堂建構的一大追求。在這一觀念的引領下,我們從寫作、綜合性學習活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這三個與生活結合最緊密的方面進行了生活化語文教學的探索。
(一)寫作教學。
我們為解決以往圍著中考轉、學生對枯燥的訓練缺乏興趣的問題,秉持著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作文即做人”的理念,進行了“生活作文”教學實踐,即將學生的寫作同他們的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地體驗生活,書寫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自己真實的觀點和看法,通過以生活實踐為對象的寫作,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促進其主體性人格的形成。在具體的寫作教學中,我們把引導學生觀察、理解和感受真實的生活作為教學目標,注重激發學生寫作的動力,讓學生的作文素養與生活素養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從而實現和諧發展。
(二)綜合性學習。
我們切實開展每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從教師集體備課制訂導學案,到學生小組分工、準備活動,再到活動的開展與成果的展示,都不走形式。提前布置任務,任務要明確,準備時間要充分,任務的分配要兼顧學生的能力與個性,給學生創造展現自己獨特能力的平臺。此外,還充分利用地方、社區文化資源,與校本課程結合,體現地方特色、學校特色、生活特色。
(三)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重視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整合生活中的閱讀碎片、將文本閱讀與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等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通過以上探索與嘗試,我們發現“自動化”與“生活化”兩個理念引領下的教學活動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隨著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信展示能力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逐漸提升,成績也有所提高,我校語文教學逐漸進入了一個較為良性的循環。我們堅信,只要將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不斷在實踐中摸索、改進,查漏補缺,最終一定會勞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