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瓊娥 熊祥玲 沈繼 徐蕊 丁雅昕 李翠查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動脈硬化的情況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動脈硬化和動脈斑塊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和腦梗塞疾病的直接誘因,頸動脈硬化早期的主要表現為內膜-中膜增厚,然后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不通過專項檢查一般發現不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一旦斑塊內出血,斑塊破裂脫落,附壁血栓形成及繼發血管狹窄,引起相應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就會導致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所以早期在健康的無癥狀的人群中進行頸動脈情況的篩查對早期預防腦梗死、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受檢人員均來自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教職工,采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進行檢查,檢查的部位有:雙側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鎖骨下動脈起始處、雙側頸動脈有無斑塊及斑塊性質;管腔狹窄程度。
1.2 方法 采用汕頭市超聲儀器研究有限公司的Apogee 1200 全數字超聲診斷系統,線陣探頭,頻率為10.0MHz。檢查患者雙側頸動脈,鎖骨下動脈,受檢者檢察前先休息15 分鐘,取仰臥位頭略微偏向檢查面的對側,由作者及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血管超聲科的專業技師操作,探查受檢者顱外段頸動脈血管解剖形態,內-中膜厚度、斑塊的位置、大小、形態及管腔狹窄率。
1.3 判斷標準 IMT<1.0mm 為正常,1.0mm ≤ IMT ≤1.5mm 判定內膜增厚,為粥樣硬化斑塊早期病變。IMT≥1.5mm 為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斑塊回聲分4 型,脂質斑、纖維型斑、鈣化斑、復合型斑。頸動脈狹窄判定標準:頸動脈狹窄率的計算,參照美國放射學會專家組二維和多普勒超聲診斷ICA 狹窄標準。狹窄程度分級標準:管腔狹窄<50%為輕度狹窄,管腔狹窄50%69%為中度狹窄,管腔狹窄達70%~99%為重度狹窄,血流信號消失,無血流通過為完全閉塞。據文獻報道,雙側鎖骨下動脈起始處因其特殊的解剖結構導致該處是最早形成斑塊的位置,所以在本次檢查中將鎖骨下動脈起始處斑塊的形成列為一項檢查指標。
173 名受檢教職工中IMT 增厚的有6 人占受檢人數的3.47%,斑塊檢出人數為13 人占受檢人數的7.51%(鎖骨下動脈起始處9例、經總分叉處內側壁2 例、勁動脈內側壁1 例),斑塊性質分別為脂質斑10 例,鈣化斑2 例,復合斑1 例。
3.1 本次調查顯示我校教職工頸動脈存在有增厚、有斑塊的情況,但是都沒有臨床癥狀。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絕大多數人沒有任何癥狀,一旦出現癥狀就是硬化斑塊已經造成血管堵塞或者脫落的斑塊造成某部位血管堵塞,常見的是腦栓塞、缺血性腦卒中。有研究表明對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發展、復發以及梗死部位在兩年內使用粥樣斑塊性狹窄率預測性較好,對健康人群進行頸動脈檢查對早期預防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是有意義的。動脈粥樣硬化不是急性起病的它是一種長期累積形成的,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全身性疾病,病理上表現為內膜脂質沉積、平滑肌增生,進而可出現內膜增厚、粗糙、形成斑塊,突入管腔內的斑塊在應力作用下發生破裂時,暴露的膠原纖維和脂質可激活血小板并啟動凝血系統形成血栓。針對這一特點,在出現動脈增厚的人群中進行飲食指導、生活習慣指導對延緩動脈增厚形成斑塊有重要作用。
3.2 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有多種,其中最重要的是年齡、家族遺傳史、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血脂異常、不合理膳食、肥胖和缺少體力活動及體育鍛煉、吸煙、酗酒等,其中年齡、家族遺傳史是不可干預的項目,可干預的有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血脂、膳食、肥胖、體育鍛煉、吸煙、酗酒。針對我校教職工情況倡導頸動脈檢查健康人群合理膳食、控制體重、控制血脂血壓、戒煙戒酒、增加體育鍛煉。對頸動脈增厚的人群進行制定健康計劃,嚴格執行健康計劃。對有斑塊的人群尤其是存在易損斑塊的人群要求其就醫,尋求醫生的指導,并作為腦血管意外高發人群進行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