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
寶寶一發燒,可急壞了寶爸寶媽,但很多寶爸寶媽們對退燒藥的認識不足,往往用錯了藥。在此列出兒童發燒用藥的5個誤區,以供寶爸寶媽借鑒。
有些家長擔心發燒會損害肺或腦部,想急于退熱,認為發熱非用抗生素不可,而要求醫生或自行用抗生素。抗生素主要對抗細菌在體內繁殖,以致殺滅。若屬于非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不但不起作用,反而降低白細胞,降低自身抵抗力,給患兒帶來危害,若應用不當還會產生耐藥性。
孩子發高熱,做父母的焦急萬分,恨不得體溫馬上降下來。使用激素治療,體溫會很快降下來。但是用激素后,大部分患兒體溫漸漸降下來了,可有一部分患兒體溫還會再度上升,造成體溫大幅度反復升降。由于體溫大幅度下降,會引起大量出汗,如不及時補充體液,很容易造成虛脫、水電解質紊亂、脫水熱。重要的是如經常使用激素,會抑制機體免疫系統,降低機體抵抗力,誘發或加重感染。還易產生激素依賴性,導致每次高熱時用其他降溫處理效果均不佳,不得不再用激素抗炎降溫。
有些家長遇到孩子發熱后,總是不分青紅皂白選用一些清熱解毒藥,如清開靈、雙黃連、小兒退熱沖劑給孩子服用,讓孩子盡快退熱。事實上,中醫退熱有十余種方法,如發汗退熱、瀉下清熱、和解清熱、養陰清熱等等,運用時需辨證診治,用得對癥,高熱往往立馬可退,但如果用得不妥,往往反增其熱,而小兒發熱需要用清熱解毒藥的只有1/4~1/3左右。另外,清熱解毒藥大多苦寒傷胃,孩子服用后容易拉肚子。所以,一定要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使用清熱解毒藥。
許多家長遇到小孩發熱的情況,恨不得用退熱藥快速退溫,同時使用多種退熱藥,或者短時間內重復使用退熱藥。殊不知,降溫過快并不表示病情的好轉,若應用不當,還可引起小兒大汗淋漓,出現虛脫反應。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體溫低于38.5℃時,可以不用退熱藥,最好是多喝溫開水,同時密切注意病情變化,或者應用物理降溫方法,若體溫超過38.5℃時,可以服用退熱藥。
不少家長認為打點滴的降溫效果好,可以補充水分,起效快,但是這種治療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應甚至則引起交叉感染。其實,對于發熱的兒童,最好是根據病情選擇用藥方式,首先要讓孩子保證充分的休息,多喝溫開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靜滴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