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機很上癮,不知不覺刷八卦新聞就刷走了幾個小時,這種情況是否在你和朋友身上經常發生?據Medicalnewstoday網站6月28日報道,《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我們的大腦確實對信息上癮,就像吃零食停不下來一樣。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海倫·威爾斯神經科學研究所Ming Hsu博士介紹,人類是一種天生充滿好奇心的生物,我們會不斷學習、探索和理解新的信息。但這種好奇心不一定總是積極的,在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可以很輕松地獲取各種信息。俗話說“好奇害死貓”,雖然獲得更多的信息并不一定帶來危險,但確實會產生成癮反應,這種尋求信息的沖動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
我們貪婪地打開多個社交媒體,不斷滑屏閱讀這些隨機推送而又沒有什么特別內容的文章,相當于為大腦供給“零卡路里”的熱量,而大腦會沉迷于這些難以估價的信息里不可自拔。
Hsu在研究中發現,大腦對信息的需求和對金錢的需求采用的是相同的神經“代碼”。也就是說大腦認為這些信息和金錢一樣是對自己的回饋,不論是否有用,大腦會高估這些讓人感覺良好但實際用處不大的東西,也可以被稱為“無聊的好奇心”。
人們為什么要尋求信息,這種好奇心究竟在大腦中是什么樣的?為了探究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找了多名志愿者玩賭博游戲,并同時對他們進行腦磁共振成像掃描。這項游戲的規則是,參與者需要評估一系列獎券,作出選擇決定他們要投入多少資金,以發現更多的中獎概率信息。有一些獎券具有更具價值的信息,而其他獎券則信息很少。志愿者大多會根據每張獎券中信息的經濟價值,作出合乎邏輯的選擇。
但這里面還有一個陷阱,當賭注更高時,人們對信息的好奇心會增加,即使這些信息無助于游戲決策。基于這一觀察,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行為很可能受到經濟動機和好奇心驅動共同影響。
也就是說,人們尋求信息不僅僅是因為信息能給他們帶來經濟上的價值,同時也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不管這些額外獲取的信息是否有用。這種好奇心的驅動可以將預期的結果放大,讓信息看起來更具有經濟價值。
在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志愿者在游戲中獲取信息時激活了腦內紋狀體和內側前額葉皮層,這兩個區域與大腦獎勵回路有關。這個區域也對金錢、食物、成癮藥物有反應,反應會產生多巴胺,這是一種讓人興奮的物質。
Hsu表示,因為大腦在對游戲中的錢數或新信息作出反應時,使用了相同的神經“代碼”。也就是說,金錢價值和信息能夠激活參與大腦“獎勵機制”的區域,人們就會像對金錢上癮一樣對信息上癮,這就可以解釋我們為什么無法擺脫手機“新信息通知”推送。同時,這也打開了探究人類的“好奇心”來源等許多新研究領域的大門。
Hsu說,在過去,人類渴望獲取大量信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概率。現在,由于獲取信息過于容易并且充斥大量無用信息,可能會導致大腦過載,就像吃零食過多導致肥胖一樣。
過度沉迷手機可以帶來一系列的害處:近視、頸椎病、睡眠不足、便秘等等慢性病,也是外出跌倒、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被錯誤信息誤導也存在潛在的隱患。刷手機為什么停不下來?也許正如作者所說,這與解決“戒賭、戒零食”一樣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