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東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中醫院 四川 石棉 625400)
胃腸病是臨床高發疾病,該類疾病的種類較多,會涉及到患者的食管、腸道以及肝膽等部位,部分胃腸疾病會隨著病程的發展,產生癌變的可能,比如胃腸道息肉。臨床有研究發現,80%以上的腸癌患者都是由胃腸息肉轉變而成的。胃腸疾病患者需要及時就診,及時進行有效治療,促使胃腸疾病盡快康復,防止胃腸疾病進一步發展,導致癌變?,F今,臨床治療胃腸疾病有多種治療方案,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治療方案,準確有效的開展治療。筆者簡單闡述了現今臨床治療胃腸疾病的幾種方法。
根據胃腸疾病患者的疾病類型,給予對癥治療,如給予抑酸類藥物、胃黏膜保護劑、促胃動力藥物等進行治療。同時,聯合生活指導,指導患者科學、合理。清淡飲食,但又必須保證日常營養的攝入。同時,禁止吸煙喝酒、喝濃茶與喝咖啡等不良生活行為。臨床研究中應用較多的藥物有莫沙必利(口服、單次劑量5mg)、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口服,單次劑量500mg)、蒙脫石散(口服,單次劑量3g)。有研究發現,應用以上藥物治療胃腸病患者,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胃動力恢復,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不斷修復患者的病灶,促使患者康復。
但近年來,有研究學者指出,胃腸病的發病、發展受到機體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等因素的影響,這種消化系統疾病不僅存在生理病灶,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也有研究指出,胃腸屬于情感器官,人體的心理癥狀對于胃腸存在一定影響。因此,臨床治療胃腸病時開始引用抗抑郁、焦慮等癥狀的藥物。黛力新在胃腸病的治療中也得到了推薦,該藥屬于抗焦慮以及抗抑郁藥物,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的心理癥狀,從而輔助其余對癥藥物發揮療效,緩解改善患者的反酸與腹痛等癥狀,相較于單純用藥更佳。
胃腸病在中醫中屬于“脾胃病”范疇中,中醫認為肝氣郁結、脾胃虛弱、勞逸過度以及飲食傷胃均會導致機體脾胃不和、脾胃失調。且胃腸病病情纏綿,長久治療無效容易導致傷肝滯脾、濕熱內蘊。因此,中醫認為應該給予辯證治療,以健脾和胃與補脾益氣為治療原則。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半夏瀉心湯等均為胃腸病常用中醫處方藥。四君子湯是我國祖傳名方,有健脾、和胃與益氣之效,處方中的黨參能夠起到補脾和胃的效果,促進患者的胃腸蠕動,而茯苓有健脾補中與寧神安心的效果,白術能夠益氣健脾,抑制機體胃酸分泌,而甘草有止痛的效果。數味中藥聯合應用,有補脾益氣的功效。再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加減,能夠進一步提升治療的效果,實施辯證治療,從而實現個體化治療胃腸病的目的。研究學者于立波針對胃腸疾病開展了相應的研究,以56例胃腸病患者為臨床研究對象,對照組應用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應用四君子湯加減治療。觀察組28例胃腸病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6.4%。而對照組28例胃腸病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5%。觀察組患者的消化不良、胃痛、腹瀉、便秘等癥狀改善時間均比對照組更短。由此證明了四君子湯治療胃腸病的療效。研究學者李強、陳少麗以及郭蕾等人針對補中益氣湯治療胃腸疾病進行了綜述。該研究認為,補中益氣湯具有升陽舉陷、補中益氣的療效,能夠用于治療胃腸病。通過小鼠實驗顯示,胃腸病應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可以雙向調節胃腸動力,可以糾正胃排空延遲以及腸推進率下降等問題。補中益氣湯還可以糾正機體異常的信號通路及胃腸激素,改善患者的腹脹與消瘦等癥狀,從而糾正患者的胃腸功能紊亂現象。再者,補中益氣湯能夠影響患者消化液的分泌與小腸的吸收功能,能夠提升胃蛋白酶活性,增加機體胃蛋白酶的輸出,從而抑制胃酸分泌量,促進腸道的益生菌生長,從而實現治愈效果。但是,不同補中益氣湯的配伍方案,用藥劑量均對療效有一定影響,患者的康復情況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該現象符合中醫辯證治療的原則。
當前我國醫療技術飛速發展,臨床既往治療胃腸疾病會考慮手術治療方案。但因為大部分患者都更傾向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雖然有一定療效,但是會造成較大創傷,患者術后需要一段時間恢復。近年來,消化內鏡的橫空出世為臨床提供了新的胃腸病治療方案。消化內鏡的出現逐漸取代了常規手術治療。當然,一些嚴重胃腸疾病,臨床依然建議常規手術治療。消化內鏡能夠實現診斷、治療一體,因此成為胃腸病的常用診治手段。消化內鏡的管徑比圓珠筆粗一點,但管道柔軟,管道前端配備微型攝像機,置入患者的胃腸道后,能夠拍攝患者胃腸道的實際情況并通過無線電傳輸給圖像接收設備,輔助術者清晰的觀察胃腸道的生理結構。術者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應用消化內鏡開展治療。
不同的胃腸疾病有不同的消化內鏡治療方法,如胃腸息肉可以進行消化內鏡下切除術治療,探查到患者的病灶后,根據病灶的實際情況,采用高頻電刀在電凝后進行切除。若患者的胃腸息肉是蒂性息肉,則可以采用冷圈套法進行切除。若胃腸病患者的疾病為早期胃腸腫瘤,通過消化內鏡可以放大患者的局部病灶,觀察腫瘤形態,確定病灶范圍以及浸潤深度,并在消化內鏡直視下且剝離并且除黏膜組織,徹底清除病變組織,能夠降低術后復發率。若患者為消化道出血患者,則可以根據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原因,合理給予消化內鏡治療方法。比如,結扎患者的血管,在出血點局部注藥,在出血部位噴藥等等。研究學者李虹燁、史美妺針對消化內鏡治療胃腸疾病展開了相應研究,結果顯示消化內鏡治療胃腸病,治愈率為97.22%。
胃腸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較多,臨床應該綜合患者的實際病情、治療意愿,采用合理治療方案,確保理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