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龍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中醫醫院 四川德陽 618100)
在目前的骨科臨床診斷與治療中,針對創傷性骨折患者采用傳統切開復位固定手術,開口較大,會對患者創口組織造成二次傷害,患者在術后并發癥出現的概率上升,并有傷口感染的概率。醫院創傷骨科在臨床上使用微創技術,能夠較好治療創傷性骨折,其所具有的手術速度快、創口小等特點,能夠降低手術對患者骨折部位二次傷害的可能性,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的概率,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創傷性骨折患者常見于中青年,老年患者不斷增加呈逐年上升趨勢。主要造成患者骨折的原因,在于患者骨折部位承受到的外力超過了患者骨骼承受能力,即外力沖擊對患者骨骼造成傷害。因此采用傳統的切開復位固定手術,難以達到預期治療水平。在創傷性骨科采用微創技術,能夠很大程度上達到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恢復患肢活動技能的效果。
微創技術實際含義是對患者造成較小創傷的手術,與傳統切開復位固定治療相比較,其具有手術創口小、患者身體恢復速度快、患者住院時間短以及對患者骨折部位造成二次傷害的幾率低等特點。在實際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微創技術已經實際應用于創傷性骨折患者治療中,與常規切開復位固定治療相結合。
微創技術治療:適用于骨折部位復雜,切開復位固定治療難度大的患者。在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前,根據患者骨折部位以及骨折情況,確定對患者骨折部位是否采用石膏固定,固定時間為7天,微創手術在固定結束后進行。根據術前對患者的臨床癥狀觀察以及患者接受X光、CT掃描的影響學檢查結果,選擇血管密集程度較低的位置為開口位置,清理患者骨折位置淤血,并采用生理鹽水沖洗,保持手術視野開闊。修復患者受損韌帶以及軟骨、骨骼,取出碎骨片等異物。
切開復位固定治療:適用于骨折情況相對復雜,骨折嚴重的患者。為患者進行麻醉后,根據患者術前接受的影像學檢查結果以及臨床觀察結果綜合分析。在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切口,清理患者骨折位置碎骨片以及淤血,采用鋼板以及螺釘對患者骨折復位固定。在結束手術時采用夾板對患者骨折部位固定。
患者在接受微創手術后,創傷性骨折部位腫脹感逐漸消失,疼痛感較為明顯。伴隨著患者每2日換藥一次,傷口痛感逐漸消失,出現傷口愈合前癢痛感。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癥狀以及骨折部位恢復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用藥指導。在患者康復期間,臨床醫生指導患者服用活血化瘀藥物以及促進骨折愈合類藥物。患者在術后3周,可在家屬或醫護人員的攙扶下簡單進行站立、行走等肢體活動;上肢創傷性骨折患者則簡單鍛煉手指捏、握以及抓等活動。術后6個月通過CT掃描以及X光等影像學檢查手段,對患者患肢檢查,患者骨折愈合程度良好,在這一基礎上患者肢體經過恢復鍛煉,肢體機能恢復效果良好,患者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接受常規切開復位固定治療手術的患者,在術后3周可以下床簡單活動患肢。臨床醫生在患者病情變化以及骨折愈合情況的基礎上,指導患者用藥。術后6個月,患者接受X光及CT掃描檢查,骨折部位恢復良好,通過手術取出固定用鋼板與螺釘。恢復后患者肢體功能正常,生活質量提升。
與傳統的開口手術相比較,微創技術具有很多優點,例如治療創口小、對患者身體損害小、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出現幾率以及提供患者更好的療效。在這一基礎上,隨著創傷骨科患者的日益增加,微創手術在創傷骨科中的應用效果得到了患者一直滿意。在進行創傷性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傳統切開復位固定治療方法增加了對患者創口二次傷害的可能性,并由于創口較大,患者創口容易受到感染。由于創傷性骨折患者多為意外造成骨折,骨折部位以四肢較為常見。采用常規手術治療,容易被骨折部位密集的血管以及其他組織阻擋手術視野,從而影響到患者手術的治療率。
在當前微創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微創技術在部分治療手段中逐漸替代了傳統開口手術,其所具有的的較快恢復特點,為患者及早恢復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而在骨科臨床中,微創技術主要應用于創傷骨科患者的治療中。創傷性骨折患者多具有年齡差異大,身體素質不同以及患者骨折部位不同的特點。在這一基礎上,創傷性骨折還具有受傷位置結構復雜等影響臨床治療的因素。而微創手術針對骨折部位結構復雜具有重要優勢,微創技術能夠在手術過程中提供清晰手術視野,能夠較為全面的檢查患者骨折整體情況,避免了影像學檢查結果錯誤與醫生臨床診斷誤診,漏診的幾率,對提高患者創傷性骨折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在當前實際臨床創傷骨科診斷與治療過程中,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創傷骨科對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微創技術與切開復位固定治療相比較,其所獨有的出血小,治愈率高以及恢復快等特點,能夠滿足治療患者骨折的基礎上,具有減少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的特點,被越來越多應用于創傷性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創傷骨科患者治療率明顯上升。實際臨床結果證明,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的應用中,對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