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瑤
(重慶市酉陽縣龍潭鎮苦竹小學,重慶 409800)
留守兒童處于成長關鍵時期,由于父母親常年不在身邊,缺少了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很多孩子變得孤獨、寂寞、焦慮、抑郁、煩惱、脆弱,出現“留守綜合癥”。他們的生活平淡而單調,缺少生活樂趣,性格十分內斂,不喜歡與別人交流,眼神流露著猶豫,內心充滿著期待,時刻盼望遠方父母的歸來。音樂教學有著自身的優勢,孩子們在學習中,能夠通過旋律和音樂刺激而產生各種情感,達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平靜狀態。在農村小學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師資力量進行音樂教育,沒有完整的一節課能讓孩子們專心致志聆聽、享受音樂。我通過講述音樂知識、播放、教唱勵志歌曲等形式,引導孩子們享受音樂。他們沒了平日里的吵鬧與喧囂,沉浸在歌聲中,臉上帶著燦爛的微笑,在音樂中尋找快樂,在音樂中綻放心情,通過聆聽或者演唱不同的歌曲,留守兒童內心在發生不一樣的變化,接觸到的音樂類型越多,內心世界也變得越豐富。每次音樂活動結束,孩子們都沉浸在快樂之中,久久不愿離去。
音樂學習是“從聲音到符號”的過程,學生們不僅僅要獲得良好的聽覺感受,更要實現多重感官的共同融入。音樂教學創新可以通過動作、活動、表現等方式有效融合節奏、節拍和旋律,使音樂更加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們的音樂興趣將會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將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音樂興趣將于音樂教學完美地融合成為整體。
悠揚變幻的音響將帶給學生們多樣的聽覺感受,而多樣的游戲律動將帶給學生直觀的動作體驗,教師通過游戲教學、活動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的引入將學生的身體感官與心理興趣充分調動起來,豐富的音樂體驗將使學生們對音樂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提高音樂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律動游戲帶領學生體驗節奏的變化,同時引入多重情景與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全身肌肉,體驗多樣化的音樂節奏。
小學音樂教學的發展必須要充分關注學生特點,僅僅抓住學生“好玩、好動、好奇”的心理與行為特征,帶給學生們更加富有趣味的教學感受,這才能夠保證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現代教育理論表明,兒童只有獲得了快樂的童年才能夠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更加健康的發展,音樂能夠帶給學生們快樂的身心體驗,教師要積極推動音樂教學創新,使音樂教育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陪伴學生走過快樂的童年時光。
快樂的教學氛圍能夠迅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們將更愿意聽從教師的安排開展各項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尊重每一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使所有學生都能夠融入教師所營造的音樂世界。教師不僅僅是學生音樂學習的導師與伙伴,更是學生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領路人,我們必須要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音樂《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微笑、點頭、豎起大拇指等方式調動學生的情緒,在完成欣賞后鼓勵每一個學生說出自己對歌曲的感受,這將充分激發學生們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融入音樂課堂。
音樂的學習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對音樂的把握與感受,更要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創造與創新之中,有效發揮學生們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音樂潛能充分展現出來。例如打擊樂器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一類樂器,他們對敲敲打打的演奏方式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生活中最常見的瓶子、碗筷、鉛筆盒等等制作一件小小的打擊樂器,這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打擊樂器和音樂的認識,又能夠提升學生們的動手能力與想象能力,拓展學生們的思維空間,帶給學生們更加豐富的音樂學習體驗。類似的活動將帶給學生們很多快樂,學生們更好地融入了音樂課堂,這也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教師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將使學生們始終保持著新鮮感,而不斷的探索嘗試也是學生快樂的源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嘗試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在吸引學生關注的同時帶給學生快樂,同時教師感受到學生們的快樂也將更加積極地開展教學創新。例如教師在《智取威虎山》的教學中就可以用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導入,同時結合電影和動畫的視頻內容進行講解,緊張而激烈的故事將使學生們感到非常快樂,學習效率也將大大提升。
音樂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農村學校可充分利用詩歌朗誦、歌詠比賽、課間音樂、放學音樂等形式;可以針對留守兒童開通“校園之聲”廣播,為留守兒童點播生日祝福歌曲,讓孩子們感受驚喜;通過開展“主題班會”,讓孩子們輪流歌唱,借助音樂來抒發內心情感,培養集體意識、樂觀向上、團結協作等精神,讓音樂真正走進留守兒童的心田,慰藉他們生活上的孤寂、學習上的煩惱、思想上的困惑,在音樂的陪伴下健康成長并塑造完美的人格。
音樂教育是修養教育、靈魂教育,對人的身心全面發展起著積極導向作用。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應加快改變農村音樂教育的困局,通過強化音樂教育,拓展文化素養,增長知識內涵,陶冶學生情操,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生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