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文
(河南省鄭州市實驗中學,河南 鄭州 450000)
要想學好高中歷史,我們就必須發展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自己對歷史知識的敏感度,能夠深刻挖掘歷史知識所蘊含的深刻意義,隨后進行反思。發展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我們從多方面著手,系統全面的借助不同的思維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對事物進行思考、觀察。筆者認為,雖然高中歷史知識繁雜瑣碎,但是歸根結底,其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所積淀下來的珍貴寶藏,其本質必有聯系。我們可以借助多種多樣的歷史思維方式,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歷史,在提高自身歷史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鑒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要想充分、深刻的體會其中的內涵,我們就必須借助科學的手段去直觀的感受歷史演變的過程以及發展的順序。將歷史形象重現,再次親身的感受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背景、意義等,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有效的掌握歷史知識的精髓,構建屬于自己的歷史知識框架。而且,歷史形象的再建,是我們高中生提高自身歷史形象思維能力的最關鍵、最有效的途徑,它直接影響著我們對所學歷史知識的了解和接受的程度。換言之,就是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地為自己創設歷史情境,使歷史事件再一次“真切”的展示在自己面前。
經過調查及搜集資料,筆者發現,現階段大多數高中歷史教材都是根據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編寫的,因此條理較為清晰。但其中依然存在某些問題,例如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被分寫到不同章節之中,致使原本完整有序的歷史事件變得七零八落、四散分離,更是導致教材上的歷史知識缺少嚴密的邏輯性和系統性,這常常會讓我們高中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產生混亂、模糊的感覺。為了有效地改善此類情況,就需要我們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明確大方向,在不脫離教材的基礎上,把握歷史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以自己熟悉的方式重新演繹歷史事件,將其再現于我們的學習過程中。
我們高中生正處于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之一,面對嚴峻的高考形式和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為了緊跟時代在發展的步伐,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懂得將知識內化遷移,有效的吸收知識最精華的部分,然后再以此為依據進行拓展深化。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認識。”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保持清晰的思維方式,明確各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將其以一定的邏輯順序羅列出來。
在有了明確、清晰的歷史知識框架之后,我們還要做到對歷史知識舉一反三,始終保持自身的求異思維,深化所學的歷史知識。歷史知識的內化遷移,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提高對知識的掌握力度,幫助我們快速的梳理歷史發展的順序,通過不斷地理解、拓展,培養我們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
經研究表明:“肢體語言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可以單獨使用以表達出人類無法用語言描述清楚的情感。”而我們提高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也可以借助“肢體語言”來幫助自己更清晰的理解歷史知識的含義。在平時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我們內心清楚卻無法用于語言準確表述的知識點,為了便于我們記憶,更加深刻的體會其中的情感,我們就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將其表述出來,一方面便于自己記憶理解,另一方面還能與同學一起討論交流,加深同學對歷史知識的印象。
“肢體語言”在歷史學習中的有效應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發展我們的歷史情感思維能力。因為,在“肢體語言”的影響下,我們可以更深一層的體會到歷史事件所包含的情感,從而促使歷史知識在我們的潛意識里扎根,再順利地將其運用到日后的學習之中。
雖然說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不容后人隨意篡改,但是我們學習的歷史教材卻是主觀的。歷史教材都是根據各個時代及國家發展的需要,對客觀歷史事件進行選擇、加工、剪裁,其中融合了大量編寫者以及整個社會的主觀意識。而且,若是我們后人一味的遵循書本內容,不知變通,不能根據當下的時代特色總結歷史經驗,創造創新型的歷史思維,就會導致整個社會走入歷史的誤區。
我們高中生再學習歷史時,務必要以創新思維來武裝自己,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發散自己的思維,激發自己的創造意識,靈活應用客觀歷史事件,打破慣常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培養自己的歷史創造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對我們的歷史思維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我們必須要謹遵老師的教誨,結合時代發展的特色,不斷完善自己的思維模式,大膽創新,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