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明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固村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2815)
引言:核心素養的培養關系到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同時也關系到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高度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深化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
核心素養貫穿于所有學科的始終,對于核心素養的培育,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置身事外。培養核心素養體現為思維的拓展、情感的培育、能力的提升、知識的擴充等方面,其關鍵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階段的語文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步,在奠基并鞏固良好的語言文字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深入的教學,培養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等學習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梳理小學語文知識脈絡,讓學生們全面理解字詞的表面意思和文章所蘊含的深情厚誼,加深對語文這一學科的認識和理解在培養核心素養的層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傳統教育模式下不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僅靠老師作為主體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學習,其思維認知能力得不到拓展,學習效率和成果大打折扣。而將培育核心素養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便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從主導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學習字詞的字面意思并造句,在不同的語境中體會不同字詞不同的含義,以此鍛煉思維認知能力;并培養其預習、復習等學習習慣,逐步提高語文成績。
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審美能力形成并有所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語文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必須尤為重視核心素養的培育。教師在引導學生熟習字詞的基礎上,通過閱讀大量文本,理解文中語言文字的作用,體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情感,觸類旁通,對學生進行寫作方面的指導。語文的樂趣和魅力在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得以充分展現,進而逐漸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已形成思維定勢,教師占主導地位,灌輸性傳授知識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不利于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形成以學生為主的教育觀,革新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方式靈活加以教學,彌補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教師可以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不同情境,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等的理解。或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對問題進行探究,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梳理本章的知識脈絡,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以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為例,老師首先準備與桂林山水有關的素材,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桂林山水景色直觀的展現給學生,利用視頻、圖片等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搜尋其他與桂林山水相關的名家著作,讓學生們閱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對桂林山水有大概的了解,才能深入到文章之中,情景交融,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感受語文的魅力要從兩方面出發,一是學生自身,二是外部環境。從學生自身而言,尋找到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首要因素。興趣的培養需要從實際生活中把握,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語文,體會生活中的語文。從外部環境而言,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這種氛圍的打造需要教師轉變既有觀念,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與學生交朋友,形成平等、輕松的課堂環境。兩者結合,并注重對名人著作的介紹,以及傳承五千年優秀文化典籍精華,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感悟到語文學科所蘊含的文人情感、含義。教師組內可組織演講比賽、寫作比賽等,在比賽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學生有勇氣表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以學習《花的勇氣》一課為例,在學習本課前,教師首先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植物、動物,對生命有什么思考。首先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和時間,并畫出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組內選擇代表發表對勇氣和生命的認識和理解,教師給予適當的點評和指導。然后讓學生重讀課文,說說自己喜歡的地方和原因。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積累比較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培養良好的語感,梳理語文知識脈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具體的語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中理解、分析和評價,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就需要轉變教學觀念,采取多樣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