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娟
(蘇州市立醫(yī)院本部 江蘇蘇州 215000)
新生兒黃疸為臨床常見體征、癥狀,膽紅素代謝障礙導致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出現(xiàn)皮膚、組織、黏膜和鞏膜染黃,同時伴有發(fā)熱和厭食癥狀。鞏膜同膽紅素親和力強,含有彈性蛋白,易被染黃。黃疸包括隱性黃疸、顯性黃疸,若治療不及時可出現(xiàn)膽紅素腦病,病死率高,威脅新生兒生命安全[1]。本文通過對我院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臨床資料分析,討論治療方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治療114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隨機分組,其中實驗組男性患兒32例,女性患兒25例,年齡4d至16d,平均年齡為(12.02±1.46)d,病程 3d~20d,平均病程(9.73±1.05)d;對照組男性患兒34例,女性患兒23例,年齡3d至18d,平均日齡為(11.89±1.36)d,病程 2d~21d,平均病程(10.01±1.24)d。納入標準: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經臨床診斷符合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感染、膽道閉鎖、先天性心臟病等。兩組患兒的上述條件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藍光持續(xù)照射,佩戴黑色眼罩,棉質尿布保護會陰,裸體放入雙面藍光箱,調節(jié)溫濕度,溫度30℃,濕度60%,適當調光照距離,光照均勻。應用24h持續(xù)藍光照射,根據(jù)測定結果、臨床體征觀察是否持續(xù)治療,4d/療程。實驗組藍光間歇照射治療,照射治療前準備工作同對照組,8h藍光照射,間歇12h~16h,再次進行8h照射治療,結合黃疸儀檢查結果,觀察體征,是否給予間歇治療,4d/療程。
1.3 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判斷標準[3]:1.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血清膽紅素正常水平,無不良反應;2.有效:臨床癥狀改善,血清膽紅素水平下降,輕度不良反應;3.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血清膽紅素水平高,不良反應多。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資料利用SPSS19.0軟件統(tǒng)計,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 n(%),計數(shù) X2檢驗,計量資料 t檢驗,P<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差異 實驗組顯效29例(50.88%)、有效25例(43.86%)、無效3例(5.26%),總有效率54例(94.74%)較對照組顯效18例(31.58%)、有效 30例(52.63%)、無效 9例(15.79%),總有效率48例(84.21%)顯著提高(P<0.05)。
2.2 兩組細胞因子水平差異 實驗組IL-6(8.15±1.21)pg/ml、IL-9(89.21±5.41)pg/ml較對照組 IL-6(11.86±1.94)pg/ml、IL-9(111.42±11.74)pg/ml明顯降低(P<0.05)。
2.3 兩組肝功能水平差異 實驗組ALT(30.86±4.69)U/L、AST(34.41±3.16)U/L、TBIL (21.08±4.69)μmol/L 同對照組ALT(39.96 ±5.75)U/L、AST (42.53 ±4.67)U/L、TBIL (26.99 ±5.04)μmol/L比較均顯著下降(P<0.05)。
新生兒黃疸多發(fā)生在出生后2d~3d,多同分娩相關因素影響,多是因患兒體內膽紅素排泄障礙,影響肝腸循環(huán)水平。新生兒黃疸為臨床較為常見疾病,發(fā)病率較高,發(fā)病原因主要包括:早產、先天性膽道閉鎖、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喂養(yǎng)不足等,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其中生理性黃疸為正常生理現(xiàn)象,不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4]。新生兒因肝臟功能發(fā)育不完全,攝取膽紅素能力低,未經結合的膽紅素在體內存留,進入肝腸循環(huán),引起新生兒黃疸,黃疸嚴重時可發(fā)生核黃疸、膽紅素腦病,嚴重甚至威脅患兒生命安全[5]。
臨床多應用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經光氧化作用使患兒過多膽紅素結構變化,形成水溶性膽紅素異構體,不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膽紅素代謝途徑變化,經尿液、膽汁排出體外,降低黃疸新生兒體內膽紅素水平,預防未結合膽紅素經血腦屏障進入顱內,預防高膽紅素腦病[6-7]。文獻報道[8],藍光波長425nm~475nm,治療新生兒黃疸效果最佳。
本研究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同對照組比較顯著提高,IL-6、IL-9、ALT、AST、TBIL水平明顯降低(P<0.05)。由此證實,間歇藍光照射可有效治療新生兒黃疸,改善肝功能、細胞因子水平,在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均優(yōu)于連續(xù)藍光照射[9]。綜上所述,新生兒黃疸治療過程中應用雙面藍光間歇照射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肝功能、細胞因子水平,降低患兒痛苦,促進患兒康復,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