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紅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豫劇團,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常言道,“人靠衣裳馬靠鞍”。自遠古至今,服飾不僅為我們擋風御寒,塑身裹體,更為顯赫的是充分體現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原始社會,當我們祖先無知紡織,赤身四季時,只好用樹葉、樹皮御寒遮身;進一步用狩獵到的獸皮裝扮自己。隨之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我們豐衣足食,服裝自然成了包裝社會、包裝時代的“重要符號”。從夏商周到秦漢隋唐,服飾的演變無不記錄著國度的鼎盛和富強;近代與當今,服裝更為社會和時代增添了七彩斑斕、民族精神、大眾面貌。
戲曲服裝不同于我們生活中的著裝,它是在條件的制約下,僅限于特定地點的人物包裝。戲曲服裝是舞臺藝術抽象的人物行頭,它具有代表性,更顯藝術性。上演一部大戲,服裝是第一,它要根據人物特定去設計、去包裝,這樣才能產出視覺上的藝術效果,才能讓劇中的人物角色形象更加厚重豐滿。
戲曲服裝可分為五大類兩小類,分別是蟒、靠、道袍、披和小衣包,其次是箭衣、馬褂和兵衣。從服裝定式上看,它囊括了生、旦、凈、末、丑的行當行頭,演繹著文武忠奸、淑女窈窕和風流倜儻。縱觀戲曲服裝的墨守成規(guī),主要是突出了三個基本特點:程式性、裝飾性和舞蹈性。
一、戲曲服裝的程式性。戲曲服裝不外于五大類:蟒袍玉帶、大靠改良靠、道袍、披(對披)、小衣包,君臣百官玉帶蟒袍,元帥大將攜兵扎靠,小生分文武,閨門有貧富。為此,根據劇中的不同人物特點以服裝去界定,不可隨心所欲,胡亂穿著。比如君王皇帝以黃色為主色調,著裝以黃蟒顯尊;又如包公人物角色,鐵面無私,剛正不阿,不懼權貴,以黑色調更能凸顯人物個性,所以穿黑蟒方顯人物寧折不彎的大氣磅礴。靠是戲曲服裝武生的行頭,人物著裝后精神抖擻,英姿勃發(fā),無論武生或刀馬旦,只要扎上大靠,統領三軍,威風凜凜,倭寇喪膽,蓋世爭雄。道袍是小生、老生特有服飾,繡花顯富貴,素衣是窮生,少年、中年、老年的人生經歷,與其息息相關。披是戲曲人物女性服裝的行頭,它的基本定位是標志著已婚女子旦角的重要服飾,披有繡花和素披,從服飾的工藝上區(qū)分富貴尊卑。披也有男披,男披和女披同色同工藝叫對披,它代表著洞房花燭,新婚燕爾,一對新人的喜慶服飾。小衣包的服裝定位主要是丫環(huán)仆女、未出閣的芳齡閨門、花旦、潑旦的服飾包裝,不同人物不同的藝術形象,但定位是鮮明的,千秋各顯。
二、服裝的裝飾性。戲曲服裝制作成型和人物的包裝上十分講究,有句行話叫“寧穿破,不穿錯”,指的就是戲曲的嚴肅性。按照老祖宗傳下來的規(guī)矩,戲曲服裝不是隨手拈來就可以穿的,啥人物該穿啥,啥角色不該穿啥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容不得半點馬虎,不然,會鬧出天大的笑話。戲曲服裝的制作傳承了民間的手工精髓,吸納了人們向往的吉祥圖騰,如龍、鳳、獅子、燕子、蝴蝶、石榴等富有寓意的圖案作為戲曲服裝上的繡品,讓舞臺藝術炫麗多彩,讓劇中人物更加豐滿,這就是戲曲服裝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戲曲服裝制作的工藝流程從定色、選料、繪圖、裁剪、繡花到合成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由于戲曲服裝屬彩線繡工,不能水洗,穿著要愛惜,扮上裝后不能隨意亂坐,更不能有抽煙等的不良現象,以免使服裝受損。
<1),且各件產品是否為不合格品相互獨立.
戲曲服裝也有自己的屬性和流派,在設計制作風格和工藝上有所不同,略見差異。如裘派蟒,在整體工藝制作上沒有特殊性,只是在領口上面有所區(qū)別,從領口到雙肩突出了滿繡的特點,顯示出服裝整體上大氣,彌補了其它服飾上的不足;又如女蟒,梅派女蟒統為圓角,其它都是方角,圓角顯得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戲曲服裝最大的特點就是刺繡工藝,就繡工而言,蘇繡具有江南秀美溫潤之感,湘繡粵繡粗獷、厚重,具有線條質感,蜀繡帶有西域民族色彩,輪廓繡、亂針繡更顯少數民風特色。加上盤金、圈金銀,使圖案栩栩如生,動感無限。當一件為劇中人物量身打造的精品服裝呈現在舞臺上,為角色人物的表演增色增輝時,你才真正領悟出戲曲服裝的裝飾性的內涵所在。
三、舞蹈性。戲曲服裝是為劇中人物服務的,是對角色的包裝而包裝,它不但裝飾人物色的造型,還能為人物角色舞出內心世界,舞出喜怒哀樂。比如服裝上的“水袖”,水袖作為戲曲服裝衣衫上的裝飾品,它不但在表演上遮擋掩飾,還能激發(fā)情緒情感的傾泄和抒發(fā)。水袖一般可分為三尺、五尺、七尺之長,特定的甚至更長,因人物需要而定。由于水袖在表演過程具有靈動性,舞起來非常美觀好看,如拋袖,如同兩條白練一左一右飛舞而至,似瀑布掛川,銀河流淌,煞是好看;抖袖,更能迸發(fā)內心的壓抑,上下抖動,如同卸下身上千斤重擔。
云袖分為單耍和雙耍,其技巧正反運用,形成輪狀,以手袖的動感反映出人物內心復雜的心理心情,如《打神告廟》中的敫桂英,《宇宙峰》中的趙艷容,《義烈女》中的童玉珊,她們用服裝的水袖功,舞動出劇中人物在舞臺上的情緒變化,內心世界的迸發(fā)以及人生不幸的命運遭遇;又如《貴妃醉酒》《嫦娥奔月》舞動著美好的向往和人間仙境。為此,戲曲服裝的可舞性,不僅造就了劇中人物在舞臺藝術上的婀娜多姿,也讓動感的手袖功舞出戲曲藝術的真諦。
中國戲曲博大精深,枝繁葉茂。沿襲戲曲服裝史觀今,不變的三大體系和傳承發(fā)揚的特點,永遠是戲曲服裝的根基法寶。歷史在變遷,世界在變化,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藝術審美的觀點隨著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在激蕩,在拔高,但唯獨不變的是戲曲服裝的定位,這就是中國戲曲的奧妙所在,根源所在。歷史告訴我們,遵循自然規(guī)律,順理成章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才能發(fā)揚光大,代代傳承。國富民強,文藝復興,振興民族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擔當和義務,繁榮戲曲事業(yè)更是我們一代代文藝工作者的不懈奮斗和辛勤耕耘,相信文藝的春天正向我們走來,期待百花齊放,萬紅千紫春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