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
(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天橋中心校,河北 承德 068353)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兩難”現象,教師普遍認為作文難教,學生又覺得作文難寫。學生對寫作沒興趣,寫出來的文章東拼西湊,雜亂無章。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改變作文教學方式,積極創新,采用生動新穎的教學方法進行作文教學。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講評式授課還主導著課堂。教師給定作文題目,大講特講如何審題、如何選材、如何立意、如何列提綱,之后找出范文給學生閱讀,讓學生參考范文寫作。這樣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扼殺了學生創作的熱情,學生寫出的作文大同小異,千人一面。這樣單一的授課形式,激不起學生寫作的興趣,學生為寫而寫,作文質量肯定不高。
作文寫作說到底就是運用平時所積累的各種素材,通過頭腦的加工、整合,變成完整文章的過程。作文中所運用的素材那里來?小學生不可能去憑空創造,都是從生活中點滴積累起來的。作文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的作文就如無靈魂的人一樣毫無生機可言。可是,在現在的小學生活中,作文教學被禁錮在課堂上,學生很少走出教室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只能在課堂上想象生活。所寫的作文也就沒有真情實感,有些習作甚至與生活實際嚴重脫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很重的分量。教師為學生分析文章從字、詞、句到篇章,生怕漏了一處,閱讀訓練從課內到課外涉及眾多,作文也寫了不少,可是學生的寫作水平還是不高。怎么回事呢?就是把閱讀和寫作看成不相干的兩個環節,分開教學。在閱讀訓練中沒有滲透作文訓練的指導,沒有及時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創造性的寫作訓練,沒有學習語言的運用,造成學生寫作時無話可說的狀況。
作文教學的創新除了思維方式的創新外,還要做到授課形式的創新即授課形式多樣化,這是小學作文教學中很關鍵的一點。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出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意見,此外,改變傳統式的講評式授課,采用多種形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如游戲式,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游戲能夠滿足他們愛玩的心理,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把游戲融入作文教學中,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組織一些講故事、猜謎語、成語接龍等活動,讓學生在玩的同時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游戲結束后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成作文,每次活動后學生寫的作文真是妙趣橫生、人物活靈活現,讓人回味無窮。如成語接龍后寫出的《戲說成語》《成語之天地》等;采訪式,讓學生模仿小記者,采訪老師、家長或身邊的人物,并根據采訪所得寫成文章;情景式,如寫《感恩父母》時,我為學生創造一個父母養育孩子長大成人的情景,將學生帶入情景中進行深入體會,并寫作。采取多樣化的授課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拓寬作文寫作的途徑。
小學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之一就是作文教學不應該限制在課堂上,讓作文教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把作文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首先要學會觀察生活。人們認識事物首先是從觀察開始的。觀察能力是一項最基本的能力,對小學生的寫作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交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觀察順序,有條理、多角度的觀察事物。實踐證明,觀察得細、觀察得全面,才能積累好素材,發現有意義的事物。其次要多體驗生活。作文和生活息息相關。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帶出教室,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風光,花草樹木、日月星辰都是寫作的素材。如寫《秋天來了》時,我把學生帶到田野里,讓學生親自觀察、體會,橙黃的麥穗、紛飛的落葉、勤勞的農民伯伯等等都讓學生親自體驗到了秋天的魅力,學生筆下的秋天也是各具特色,真情實感也表達得淋漓盡致,比坐在教室里想象秋天來了的作文要豐富多彩的多。可見讓學生親近生活、感受生活才能積累鮮活的寫作素材,寫出好文章。
閱讀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也能為寫作積累素材,閱讀和寫作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文章都是精品中的精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中,教師要把閱讀和寫作充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精美的語言、獨特的結構、敘述故事的方式,體會語文的魅力所在,并將閱讀中積累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并做好課外閱讀指導。我要求學生在閱讀時摘抄好詞好句、經典段落,對于學生的摘抄的內容定時檢查,先是小組內成員間互相檢查,教師隨時抽查,真正做到將所摘抄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同時我還定時開展讀書活動交流會,讓學生談讀書感受,對哪些文章、哪些段落、哪些詞句感受最深,深入分析這些文字打動自己的原因。也可以復述自己感受最精彩的故事。熟讀,廣記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最有效方法,也是將閱讀和寫作積累起來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
總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創新所要走的路還很漫長。我們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都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為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