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丹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泮水鎮第一小學,貴州 遵義 563109)
探究性學習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是學生根據問題來建構知識的過程,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及探究,是一種建構性的學習方法。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科學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實現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及創造思維的目的。因此,小學科學中利用探究性學習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成為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
近幾年來,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不斷推廣,加上小學科學自身具有的科學性,提倡探究性學習。探究學習是與直接學習相對的,是一種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活動,“活”與“動”是探究學習的基本特征。而探究性學習資源是指能夠幫助學習者有效的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人力、工具、技術及環境等,要想實現小學科學的探究性學習,就必須充分利用探究性學習資源。通過調查研究得出小學科學中探究性學習資源的可用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小學科學新課改中指出:科學學習應以探究為核心,深入探討及反復研究。設計符合新課改標準的探究活動,獲得使用便捷性的探究性學習資源,不僅可在教學設計階段指導教師設計教學活動,而且后期還能夠幫助教師開展探究活動。鑒于此種原因,在日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對教師進行培訓,幫助教師獲取更多的優質探究資源,這些資源并不僅僅限制在課內,也可在課外尋找,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推動我國小學科學改革發展進程。尤其是學校位于農村、社區或者生產建設活動周圍等,這些教育資源離學生比較近,學生對此有較為深刻的體驗,教師就可開展相關的科學活動。如:學習完“動物的卵”后,教師就可讓學生充分利用周圍所處環境(小河、溪流、池塘等),課下可尋找一些青蛙卵或蝌蚪卵,觀察這些動物孵化過程。通過這種觀察體驗可加深學生印象,培養學生探究動植物卵的興趣,感受大自然生物的魅力。
由于探究性學習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利用探究性學習資源,圍繞教學目標及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個性化的探究活動,實現師生互動。如:學習“探索宇宙”內容后,以“探索宇宙”為主題開展探究性活動。根據課前的教學設計,教師可利用探究性資源將活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了解太空歷史及其宇宙探測工具”,第二階段為“了解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在第一階段教師可將活動前準備好的太空宇宙探測工具圖片采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并要求學生分小組將探測工具按照古代與現代劃分。在第二階段,教師則可利用課前所準備的資料,通過手抄報的形式展現,方便學生課下交流討論,并要求學生課下收集各種航天事業的資料,可以是圖片、文字及視頻等。開展完兩個階段的探究活動后,大部分學生對我國航天知識及宇宙探測工具有了新的認識,有的學生說“我以前雖然只是哈勃望遠鏡,但是從來不認識,通過教師展示的圖片真正看見了哈勃望遠鏡”;還有學生說“還有一幅船的設計圖片,以前認為是現代的,通過探究學習后才知道是古代的”。通過開展此項探究活動,基本達到所要求的教學目標,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培養團體意識,拓寬學生視野,增強科學知識。
小學階段的科學探究應符合小學生自身特點,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要求不宜過高,堅持“由扶到放,逐步培養”的原則,實現培養探究能力的目的。而在這一過程中,探究性學習資源具有重要作用。優質探究性學習資源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促進學生探究興趣,激發探究欲望,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動中,最終達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如:學習“米粉與淀粉”一節內容時,教師可開展以“米飯與淀粉”相關的課題活動,教師利用生活的米飯,在發放米飯之前,可向學生提問“米飯是什么味道呢?”,有的學生根本無視教師問題,直接吞咽下去,而有的學生在口中咀嚼很久后說“米飯是淡的,沒有味道”;有的學生則很細心,認為“米飯有一種甜味”。然后教師繼續追問“那是怎么回事呢?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這樣一來,可激發學生認知沖突,激起探究欲望。于是,教師就可將已準備好的碘酒滴灑在淀粉糊上,原本白色的淀粉變成了藍色,同學生都對這一現象產生好奇。此時,可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探索,解開心中疑團。根據事項準備好的淀粉、碘酒及滑石粉等,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可得出:碘酒滴入淀粉及滑石粉中可使淀粉含量越來越高,進而使淀粉顏色越來越深。最后,教師也可提供黃瓜、大豆、土豆及蘋果等農產品,供學生探索,分析使用哪一種農產品可采取到高含量的淀粉。
小學科學是一門探究性課程,新課改也明確提出:應培養科學文化素養,培養科學探究意識。探究性學習資源在探究活動中占著重要地位,優質資源可促進探究學習、實現師生互動、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因此,在今后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最大限度使用優質資源,設計科學合理的探究活動,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