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鵬
(河北省永清縣養馬莊鄉中學,河北 永清 065600)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特別是學生第一次上生物課,第一次進行實驗時,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把第一次實驗做好。比如說,第一次的實驗可以是“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這個實驗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難,因為,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材料也很簡單,這個實驗對實驗器材與裝備的要求較低,如果發動學生親自動手去做,效果更好,學生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在實驗中,學生可以很輕松地選擇非生物因素,比如陽光、空氣、水分、土等,對這些因素進行研究是很簡單的,在實驗設計時,要簡單易于操作,學生輕松實驗,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因為變量可以控制,可以分給不同的組不同變量的任務,得出的結果可能會不同,實驗之后,進行全班同學的交流,老師對各組的實驗進行分析與對比,對產生的不同結果進行講解,這樣,學生會對不同的情況下產生的不同結果有了更為清晰的了解與認識。
掌握學習方法對于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在生物探究性實驗的練習也是如此。所以我們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就有《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這一個專門的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有一個實驗法研究的示例:響尾蛇是怎樣追上自己的食物的,并介紹了幾個實驗的步驟。我們的教學中,老師不注重對學生的理解與學習方法教學,而是只是讓學生機械的記住這七個步驟,那么,這七個步驟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卻沒有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即使學生記住了,那么,他們由于不理解,所以也會很快忘記。所以,我們在實驗教學時,不要急于讓學生記住這些步驟或者一下子完全做出完整的實驗,而讓學生讓探究實驗,讓學生了解教材示例中各步驟的意義和步驟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思路,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對不生有針對性的進行這種訓練,難點得到了分散與突破,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在生物在實際教學中,不但老師感覺難,學生在學習時也感覺最難,很多學生對實驗并不喜歡,或者在實驗課上一點收獲都沒有,所以,很多老師為了省事,在“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這一實驗中,進行了認真的設計,想一下子把重點教完。但是學生的知識水平是不一樣的,這樣做,可能讓很多學生無所適從,或者一點也沒有掌握到實驗中的知識,實驗也是白做了。
探究是創新的源泉,沒有了探究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所創新,當然,學生的探究是建立在訓練的基礎上的,通過訓練來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教材中的很多實驗都是考慮到大多數學校的情況,而盡量通過最簡單的操作來得以實現,所以很多條件差的學校通過努力也可以完成實驗。那么為什么還有很多的探究性的實驗沒有完成而被老師拋棄了呢,很多原因是教師觀念沒有更新,實驗沒有得到重視,老師怕麻煩,怕創新,教學方法懶于革新,沒有責任心。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就可有必不可少的科學訓練。首先要完成教材中的基本實驗安排,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能力。當然,對于教材中的實驗要求或者器材,我們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進行適當的重新設計,比如,“解剖觀察雞翅”的這一個實驗中,是讓學生通過探究了解由組織構成了器官,如果沒有雞翅,可以換成柑橘,價廉這樣,器材不貴又有效果。再比如,在“探究影響鼠的分布的環境因素”這個實驗時,主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怎么去研究,如果我們沒有老鼠,可以用蘋果來代替,進行“探究蘋果果皮的作用”的研究。其次,可以用練習題對學生進行探究思維練習,兩樣可以達到培養探究能力的目的,這方面的訓練試題較多,老師要選擇合適的題目,題目要符合學生的基礎,讓學生感覺實驗很簡單有趣,也可以運用學生熟悉的生物學知識、事實和材料進行訓練等。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而形成的,而是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逐步培養的,從第一個實驗開始就注重學生的探究能力形成,采用科學的實驗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全面地了解學生,承認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性,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基本前提。問題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盡可能地讓學生都能主動參與,給他們創造成功的種種機會。生物教學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生物教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物教學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緊密聯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與生物有關的生活現象,探索隱藏在現象背后的生物規律。例如:冰箱里的食物也會變質;過多食用冷飲和冷藏食物影響消化;清晨不宜在樹林中晨練;胰島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等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學道理。
學案練習是目前有效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上課設計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傳統的教案教學普遍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教學的單向性,以“教師為本”,即以老師和課本為中心,更多是考慮教師如何把課本知識內容講得準確無誤,精彩完美,并重點突出,難點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閉性,即教案是老師自備、自用,是專為教師的“教”而設計,卻忽視了學生如何“學”,缺少公開性和透明度。這樣學生在上課前對老師的教學意圖無從了解,學生上課只能是一種被動接受,這樣的教學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
只有把教師的最優化與學生的最優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最優化有一個完整的過程。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師是轉述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現真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