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周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師 上海 201318)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肩周炎,常見和好發于中老年人,以肩部周圍酸重、疼痛,功能活動不利為主癥的疾患,又稱“漏肩風”,是肩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無菌性的炎癥性改變。發病緩慢,多數無外傷史,少數僅有輕微外傷。該病常因體虛勞損、風寒侵襲肩部使經絡氣血不暢所致。即是中醫學理論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其虛而外感風寒濕邪乘虛進入,凝滯肩部,并留駐關節之間,導致漏肩風的發生。
筆者在針灸科臨床診療中,自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收集肩周炎相關治療病例90例進行整理,觀察療效,現總結如下。
觀察病例共90例,均為在周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灸科治療的肩周炎患者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入選病例患者男40例,女50例,年齡40 ~75歲,病程1周~6個月,兩組病例在病程、病因、原發病部位、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療療效標準》,中醫辨證分型:①風寒濕型:肩部竄痛,遇風寒痛增,得溫痛減,舌淡,苔白或膩,脈弦滑或弦緊。②瘀滯型:肩部疼痛拒按,針刺感,尤以夜間癥狀加重。舌質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黃,脈弦或細澀。③氣血虛型:肩部酸痛沉重,伴勞累后癥狀加重,頭暈,氣短懶言,心悸失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或沉。
西醫診斷標準: ①無明顯外傷史,起病隱匿, 常因活動時疼痛才被注意;② 多呈持續性疼痛,且部位局部 , 疼痛較劇烈時引發肌肉痙攣;③局部壓痛點在肱二頭肌長頭、喙突、肩峰下滑囊、岡上肌附著點或結節間溝等處;④ 肩關節活動受限或僵硬, 顯著為上舉、外展外旋、后伸活動障礙;排除肩部或其他腫瘤轉移引起。X 線片排除肩關節器質性病變等。
治療組運用七星針扣刺的絮刺火罐療法,對照組患者采用中頻理療儀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均不服用活血通絡和止痛藥物,醫囑及家庭功能鍛煉情況均相同,觀察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
2.1.1 取穴
取穴:壓痛反應點和病變部位
2.1.2 治法
按壓患處尋找壓痛點,在壓痛點用75%酒精棉球消毒,加以七星針扣刺,加拔火罐,10分鐘后去罐,用消毒干棉球擦凈施術部位。隔日治療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治療一個療程。
取患側穴位肩前與肩髎或肩髃與臑俞,分別將中頻治療儀的兩個電極黏貼于肩部兩穴,調至患者較舒適的頻率,治療20分鐘,隔日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治療一個療程。
參照《中醫病證診療療效標準》〔2〕,擬定:康復: 肩部癥狀完全消失,肩關節功能活動范圍均恢復正常; 顯效: 患者自感肩部癥狀顯著緩解,肩關節活動功能明顯改善;有效:肩部自感癥狀基本緩解,肩關節活動改善部分;無效: 癥狀無改變。
治療組中康復10例,好轉3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8.9%,對照組中康復5例,好轉3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7.8%,進行兩組療效對比,P<0.01,結果證明治療組在患者自感癥狀和功能活動方面均優于對照組。
肩周炎, 也稱漏肩風、肩凝癥, 是肩關節周圍肌肉、滑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 導致關節內外黏連,阻礙肩部的活動。凡是有敏感點(視之或有血絡,捫之或有硬結或有條索狀物,壓之或酸或痛,或放射至下肢等現象),往往就是病變所在,以絮針淺刺為主,加拔火罐,用“刺衛者調氣,刺營者出血”的方法(刺衛調氣就是輕刺出汁沫,刺營出血則是重刺出瘀血)以調和氣血,舒暢經絡,改善癥狀。再加拔罐克使血管和淋巴管擴張, 使血液循環加快, 減少關節內無菌性炎癥滲出,抑制血管通透性,同時加速炎癥滲出物的吸收,最終達到黏連得解,炎癥消除之功。絮刺火罐療法的療效明顯優于中頻電治療,且更好地運用傳統中醫針灸、刺絡拔罐療法,使得這些簡便廉驗的特色優勢在基層得到廣泛運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