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程
(河北省青縣第一中學,河北 青縣 062650)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在促進人的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音樂教育更顯其重要地位。而普通高中音樂教育比較薄弱,新《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制定后大大加強音樂課程的教學力度,確立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課程基本理念,為每一個高中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的培養奠定基礎。
高中教材是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所編寫的,共六個模塊,3學分。音樂鑒賞這一模塊共有2學分,占到總學習量的三分之二,可見音樂鑒賞在高中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中音樂鑒賞課程對于促進學生全面、有個性的發展具有無法取代的作用。
音樂鑒賞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大致以下幾點:
1、以單元為模塊進行教學,每一單元都包括欣賞、知識和拓展與探究。
2、學習的內容從中國的民間、地方歌曲入手,到中國的傳統戲曲,再到亞非歐各國的著名音樂家的作品賞析,應有盡有。
3、所設課程能夠讓學生充分的融入和主動的參與到課堂當中,有效地解決以前由教師做主的上課模式。
4、課程設置的基本理念是以音樂審美為主旨,培養興趣愛好。
基礎教育音樂課程理念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為主要目的。而音樂審美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音樂欣賞。高中音樂鑒賞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很好的渠道。聆聽多彩的音樂,從中體驗音樂的美,享受音樂帶給人類的樂趣,增進對音樂的喜愛,養成欣賞音樂的習慣。
欣賞是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過程,美的事物向來都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
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來制定教學方案,以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喜好。對有音樂特長的學生要注重音樂特長的培養,對沒有特長的學生要給其發展和學習的空間,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到知識,建立起對音樂的喜愛之情。
因此,高中音樂課程設立了音樂鑒賞的學習模塊,一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情感世界;二是能啟迪人們產生美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好的音樂作品不僅有光鮮美好的音樂藝術形象,還有悅耳動聽的音響,充滿生活的氣息,表現出朝氣蓬勃的樂觀情緒,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發揚新的社會風尚。
音樂欣賞共有三個層次:官能的欣賞,聯想的欣賞和理智的欣賞。許多作品以歷史事件為基礎,我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學習了當時的一些歷史事件,增長了歷史知識。另外,有以文學作品作為素材的作品,例如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響曲《一千零一夜》,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陳鋼、何占豪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我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又可以略讀中外名著,可謂是一舉兩得。除了這些小說外,有的音樂是給詩歌配樂的,運用詩歌的詞作為歌詞,如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便是由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改寫的。除了文字外,有些作品是根據一些圖片或者畫作為創作素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
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通過音樂教學,讓學生樹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弘揚民族音樂,了解多元文化。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也能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讓學生以開闊的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家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
聆聽多姿多彩的音樂,從中體驗音樂的美,享受欣賞音樂的樂趣,增進對音樂的喜愛,養成欣賞音樂的習慣。要向學生指出在聆聽音樂的時候要按照初聽、復聽、再聽這三個步驟去聽就可以了。
初聽是感受音樂,復聽是分析內容,再聽是整體理解。
總而言之,欣賞音樂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最后又回到了感性認識。初聽、復聽、再聽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不同的階段,聆聽者所思考的內容也不盡相同。課上一定要引導學生按照這樣一種科學的聆聽方法去欣賞音樂,無論是古典音樂還是這樣學生在課下聽音樂的時候才不會沒有目的的亂聽。
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音樂教學也是如此,高中音樂老師應該重視音樂鑒賞課在整個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多聽多思考,讓學生進行切身的情感體驗是音樂教學最有效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