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烏拉
(內蒙古阿拉善盟蒙醫醫院長(阿拉善盟蒙醫藥研究所)750306)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介于穩定型心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之間的一種臨床表現。該疾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心肌梗死早期心絞痛等,病情和疼痛感逐漸增加,夜間疼痛時間持續較長,主要與自身的生理機制有關,患有該病患者如不及時治療,會發展成急性心肌梗死[1]。本院主要采取的治療方法為西醫治療,近年來,為提高患者治療效率,本院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對患者采取蒙醫辨證治療,為提高本院治療效率,本文針對蒙醫辨證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其中,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間,對90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平均分為兩組(n=45)對比組和觀察組,分別對其進行常規西醫治療和聯合蒙醫辨證治療。觀察組患者年齡均值為(62.45±5.45)歲,男女患者性別比例為24:21;對比組患者年齡均值為(61.76±4.87)歲,男女患者性別比例為25:20,可以進行對比(P>0.05)。排除標準:排除精神異常、患有凝血功能異常、對藥物過敏以及患有其他重大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對比組:對該組進行常規西醫治療。患者送醫救治時,立即檢查患者各項生命指標,采用硝酸異山梨酯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控制滴注速率,初始速度為10ug/min,待患者適應后以15~20ug/min速率進行滴注,并使患者服用阿斯匹林藥物(國藥準字J20171021),每次 100mg,每日 3 次。
1.2.2 觀察組:在對比組治療基礎上進行蒙醫辨證治療。治療原則以促進血液循環為主,采用的蒙藥包括:吉如很阿嘎如每日3~5g,阿嘎如每日3~5g,色日朱木每日5~6g。輔助用藥包括:贊丹每日3~5g、扎沖每日 9~11 粒,嘎日迪每日 9~11 粒等。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效率評定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控制,生命體征正常,無不良反應;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控制,生命體征基本正常,基本無不良反應;無效:上述無改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面頰潮紅、頭暈頭疼,眼壓升高、嘔吐等。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比較,以率(%)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率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效率為93.33%(42/45),20例效果顯著、22例有效,3例無效;對比組治療效率為80.00%(36/45),17例效果明顯、19例有效,9例無效。(X2=9.675,p=0.011)
2.2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僅有1例表現為面頰潮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2%(1/45);對比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78%(8/45),3例出現面頰潮紅、2例頭暈頭疼,2例眼壓升高、1 例出現嘔吐癥狀。(X2=9.675,p=0.011)
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病因素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冠狀動脈痙攣有關,在臨床上表現為胸痛,其疼痛感雖與穩定型心絞痛相似,但是疼痛更加劇烈,持續時間較長,依靠單純的硝酸酯類藥物不能有效緩解疼痛[3]。
蒙醫辨證治療將人體疾病分為六大類赫依病、協日病、巴達干病、惡血病、黃水病、疫病,即氣、膽、痰、惡血病、黃水病、蟲疫病。其中,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在蒙醫中將其分為赫依病,主要表現為心悸氣短、游走刺痛、神魂不寧、夜末病情加重,常累及心、腎、等器官,治療原則以鎮氣為主,通過調節氣血、促進血液循環使患者得到有效康復[3]。在本次治療中,通過引入蒙醫辨證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效果明顯由于常規治療法,且不良反應較低。
綜上所述,針對蒙醫辨證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相比于常規西醫治療效果顯著,提高患者治療效率且毒副作用小。該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醫學中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