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勇宏
(楚雄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校醫院 云南 楚雄 675000)
選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6例三叉神經痛患者給予射頻熱凝治療,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44例,最小年齡為32歲,最大年齡為76歲,平均年齡為(54.3±3.7)歲,病程最長者15年,最短者2個月。所有研究對象在手術之前都接受過口服藥物治療,其中有42例患者接受過封閉治療,有26接受過針灸治療,有8例接受過經顱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對患者實行CT 引導卵圓孔定位治療。
使用西潔射頻治療儀,穿刺到位之后插入射頻電極針,測定針尖處組織阻抗在375Ω,予以高頻50Hz,0.65mA 電生理刺進誘發原有疼痛中,這樣就能夠實行溫控射頻毀損治療干預。將溫度參數在70℃,并且實施4次治療,每次治療時間控制在75s[2]。
(1)下頜神經阻滯:患者采取仰臥位,頭轉向健側,選取下頜切跡中點,便于調整針的方向。使用7號8cm 長針,自進針點垂直皮面刺入皮膚直至骨面,測量進針深度,之后退針至皮下,調整進針方向,緩慢進針,繞過翼突外板后緣0.5cm,出現下頜神經分布區異感,此時表明針已至卵圓孔附近。回抽無腦脊液武學,固定針頭,注射0.5ml 麻藥,觀察阻滯范圍,若在舌部或下頜區出現阻滯征象,則表明針具位置正確,之后待至局麻作用消退之后才能注射0.5ml 神經破壞劑。
(2)半月神經節阻滯:就是眶上孔入路,操作如下:患者采取仰臥位,消毒皮膚之后以患側眶上緣內三分之一處眶上切跡為進針點,穿刺到骨面,確定異感之后實施常規射頻治療;(2)眶下孔入路:適用于三叉神經第Ⅱ支疼痛患者,操作如下:患者采取仰臥位,消毒皮膚之后將患側鼻翼旁約0.5cm 處作為進針點,注射2%利多卡因實施麻醉處理,之后使用穿刺針向上,后,外穿刺至眶下孔進入眶下管1cm 左右實施常規射頻治療。
(3)適用于三叉神經第Ⅲ支疼痛患者,操作如下:患者采取仰臥位,患側在上,稍張口,消毒處理之后需要乙狀切跡下緣中點下三分之一處作為進針點,注射2%利多卡因實施麻醉處理,之后將穿刺針刺入4cm,將針尖抵達翼外板,在距離皮膚1cm 處標注之后退針到皮下,之后再向外耳道方向使用穿刺針向上,后,外深部進針,超過翼外板則表明抵達卵圓孔外,刺中會后對應區域會出現電擊樣異感,在實施方波試驗之后再進行射頻治療。
優良評價標準:患者疼痛感消失,不需要服用止痛藥物;好轉標準:患者疼痛感顯著減輕,但是需要服用止痛藥物;無效標準:患者疼痛感與治療干預之前無顯著變化,并出現加重跡象。
對所有患者數據資料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 <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此次研究的患者在進行第一次和第二次治療之后,一周好轉患者當中有10例和無效患者當中的9例接受第二次治療,有12例優良,3例患者好轉,4例患者無效。綜合兩次治療結果能夠看出,有53例為優良,17例為好轉,6例為無效,總有效率為92.11%。
術后對患者進行8個月-24個月的隨訪觀察,隨訪到位的患者一共有62例,其中有8例在12個月之內復發,復發率為12.90%;有20例患者在24個月之內復發,復發率為38.71%;復發患者再接受射頻治療之后療效顯著。
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有15例患者出現惡心頭暈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癥狀緩解;有5例出現術區血腫現象,7天之后癥狀消散;有20例患者出現術區癢感;一個月之后癢感消失;有3例患者出現咬合功能障礙,三個月之后癥狀緩解,術后并發癥為65.79%。在此次治療干預期間沒有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和死亡情況。
在使用神經節射頻熱凝治療方式治療三叉神經痛患者之后,醫學界深入研究和改善該項治療技術的弊端,將熱損傷控制在安全范圍之內,顯著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三叉神經痛癥狀是一種面部出現劇烈疼痛癥狀,按照患者病史以及疼痛位置,性質以及臨床表現等能夠對其進行診斷。但是需要區別于不典型舌咽神經疼痛,頭痛以及面部疼痛等。在診斷期間可以聯合CT 技術排除橋腦角部位的顱內病變情況。
在實施射頻熱凝治療時需要全面根據操作流程進行,注意穿刺深度和方向,避免引發術后并發癥。在眶上入路時需要注重保護皮膚和角膜,以免灼傷;在卵圓孔側入路穿刺期間防止對大血管造成損傷。此次研究的所有患者都是屬于外周神經射頻熱凝治療,穿刺安全性比較高。此次研究的患者在進行第一次和第二次治療之后總有效率為92.11%。患者術后并發癥主要是表現在惡心頭暈、術區血腫、術區癢感、咬合功能障礙等方面,不需要給予患者特殊治療方式,經過一段時間之后能夠自動恢復。
綜上所述,給予三叉神經痛患者射頻熱凝術治療干預盡管存在較多局限性,但是屬于安全有效的治療干預方式,在治療期間需要全面注重穿刺技巧,全面提升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