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治國 胡旭珍
現代臨床管理病人的模式以病種分類管理,這主要是病人所患疾病的的部位或是誘因不一樣而來管理的。這是一種模式化的固定管理,但這種管理方式略有欠妥,相對于西醫院來說更明顯,中醫院在住院病人的管理上主要還是體現在以中醫病名來分類管理,這種理念與類型也是一種傳統模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利用好現代的優勢資源及技術,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而中醫在認識疾病的過程中,體質學說相對于病人來說是一種相對于病人分類及大夫管理病人的這種模式上來說還是很實用的。以下就體質學說進行探析。
胡老認為中醫學從過去到現在的治病思路是以人為有機整體,結合自然環境對病人所患疾病的影響進行診治。體質最早記錄在《黃帝內經》中出現,雖無明確的“體質”概念,但從“形”、“質”等方面對體質和疾病的關系進行了闡述。再如《靈樞·本臟》中記載:“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于病。”《素問·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中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 ·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中記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老師認為萬變不離其宗,影響體質的本身的因素是后天和先天,但也與人的年齡、性格、環境、情志等有很大關系,這也正是現代疾病發生的客觀因素,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體質發生變化的基礎。
以上都描述了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體體質強弱的關系,強體質是充滿健康氣息的,并且具有很強的抗病性,即使有致病性氣,也不一定能夠發生;相反,體質較弱,抗邪氣能力不足,容易發生疾病。可以得出結論,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體制的強弱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素問·異法方宜論篇》謂: “東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其民華實而脂肥”;“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南方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 “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靈樞經·壽夭剛柔》篇所說: “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并描述其容易罹患的疾病。《靈樞經·陰陽二十五人》記載了按照五行歸納出金、木、水、火、土 5種人的體質類型,且在此基礎上闡釋了5 個亞型。《內經》中還有其他篇章記載了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體質分類。后世醫者在《內經》闡述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及對體制的認識對體質進行進一步分類研究和應用。例如,明代張景岳提出的陰、陽、臟腑的構成類型,清末陸錦生提出的濕、燥、寒、濕、燥的類型。古代醫生解釋了體質的分類,但是因自身和環境的限制,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而不能被推廣和應用。現代醫者根據古代醫者的論著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和見解對人的體質有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在臨床應用上對于疾病的治療有明顯的作用。醫者從不同角度進行認識,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體質辨別體系[2]。王琦[3]在認識疾病和治療上提出體制的分類,并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將體質分為 9 種基本體質,分別是: 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目前,此種分類法已有較為廣泛的研究與實踐。
體質學說在臨床疾病中的應用:韓淑輝等[4]對高血壓合并或不合并糖尿病患者進行體質辨識的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體質類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此研究從體質辨識角度對該病進行診療,具有指導臨床辨證和預防疾病進展意義。王麗萍等[5]對樣本社區 300例中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體質辨識分型,結果各型體質分布差異較大,其中陰虛質和痰濕質比例最高,從而為提高社區高血壓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指導依據。伊西磊等[6]對 120 例膽石癥患者進行中醫辨識,得出濕熱體質的人群是該病的易感人群,給膽石癥的治療提出了新的思路。張衛華等[7]用 Logistic 回歸分析了乳腺癌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指出乳腺癌的危險體質為氣虛質和氣郁質,并提出了通過積極調整這兩種偏頗體質來預防乳腺癌的新思路。李瑞麗等[8]通過調查研究認為,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患者以陽虛體質、痰濕體質、癖血體質、氣郁體質為多見,從而為該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依據。周群等[9]對反復自然流產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陰虛體質是反復自然流產最常見的體質的理論,針對該體質進行治療,有助于預防流產。土曉鳴等[10]建立1 ~6 歲健康兒童中醫體質辨識方法。鄧雪梅等[11]研究了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的易感體質,通過體質干預,對該病起到了預防和早期治療的作用。
胡老認為體質辨識在中醫臨床診療疾病過程中適合任何年齡階段的疾病管理,是中醫在以后臨床上必不可少的理論,通過對各種體質的人進行臨床分類管理病人,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臨床診療效果,并且可以很大的利用中醫的優勢。
人體以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用陰陽平衡來闡釋疾病是否發生,陰陽的物質屬性表現出來,陰陽力量對于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體質、體型都有所不同。陰陽健康與邪氣的平衡和升降與發病率和發病率有關。中醫認為陰和陽是秘密的,精神是治療,陰陽是分離的,精髓是至關重要的。陰陽失調意味著疾病。整潔的強度也與發病有關。體質強健,體質弱,導致邪氣容易侵襲人體和疾病。體質的差異表現在不同的正氣和邪氣的狀態。臨床上也有明顯不同表現,其臟腑功能強弱,以及正氣的強弱與疾病的易感性、對各種環境的適應性和對四季的響應能力不同,所以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不同的人有無疾病,疾病的程度和類型。疾病會有所不同。在環境和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它們的體質類型各不相同,則發生的證候亦各不同。老師建議臨床上我們應該結合病人的體質和實際情況進行分類管理,體質的強弱代表了病人在患病期間的疾病發展與轉歸。
老師認為以體質類型來分管臨床病人,已在臨床實踐中有了較高的認可度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在體制理論的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病人進行體質類型分類管理,以及掌握好各種影響病情的發展的可控因素,結合醫者臨床經驗及實際情況,對臨床病人進行中醫體質分類管理,發揚中醫學體質辨識在臨床診療中的優勢,且能提高臨床療效,體現中醫藥在治病中地位。即醫者學而用之,且能合理平衡好醫者對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依據中醫整體治療原則,對個體進行體質類型的辨識,強調心身并重,指導中醫辨證與臨床的個體化診療方案的制定,提高療效,并依據體質的改善補充療效評價指標和方法,豐富和完善中醫藥理論體系,其學術意義和社會效益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