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兵 侯小鳳
(青白江區中醫醫院 四川 成都 6103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頸椎病,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總數的60%,多由創傷性關節炎、髓核脫出或突出、鉤椎關節骨刺形成、后方小關節的骨質增生以及鉤椎關節、椎體間關節及后方小關節移位和松動刺激或壓迫脊神經根所致[1]。該疾病可引發患者出現椎旁肌肉壓痛、頸部痛、根性肌力障礙、腱反射改變等癥狀,從而對其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諸多的不良影響,為改善患者預后質量,需盡早采取有效方案對其進行治療。我院采用針刺配合艾灸頸夾脊穴對患者治療,獲得了滿意效果,現將針刺配合艾灸頸夾脊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分析報告如下。
在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基礎上,選擇我院自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為34:26,患者年齡分布:31~78歲,平均年齡(49.63±2.25)歲,病程分布:1~12個月,平均病程(6.28±1.07)月;研究組男女患者比例為32:28,患者年齡分布:33~78歲,平均年齡(49.71±2.24)歲,病程分布:2-11個月,平均病程(6.27±1.04)月,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即:①壓頭試驗、牽拉試驗呈陽性,②頸活動受限,頸痛伴上肢放射痛,后伸時加重;③肌萎縮,腱反射異常,肌力減退,(2)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且治療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其他類型的頸椎病者,(2)無法耐受針灸治療者。
對照組采用針刺頸夾脊穴治療,患者取俯臥位,采用75%消毒酒精對頸夾脊穴(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區皮膚進行常規消毒,然后,采用選用一次性無菌毫針(0.25×40mm)采用指切進針法對穴位進行施針,并根據患者術部位肌肉具體的厚薄情況,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以得氣(患者可感局部出現麻木或酸脹感)為宜,得氣后留針30min,1次/d。研究組采用針刺配合艾灸頸夾脊穴治療,按上述方法進行針刺得氣后,將艾條懸掛在針柄上,點燃進行懸灸治療,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0天。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經治療,患者椎旁肌肉壓痛、頸部痛、根性肌力障礙等癥狀基本消失,生活和工作恢復正常;有效:經治療,患者仍存留輕微的椎旁肌肉壓痛、頸部痛、根性肌力障礙等癥狀,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無效:經治療,患者椎旁肌肉壓痛、頸部痛、根性肌力障礙等癥狀無明顯改善,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P <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顯效47例、有效9例、無效4例。對照組治療顯效36例、有效14例、無效10例,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56/60)顯著高于對照組83.33%(50/60),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x2=8.152,P <0.05)。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種以頸椎間盤突出、頸椎周圍軟組織勞損增生及關節突和鉤椎關節增生肥大等為主要病理表現的頸椎病,在中醫理論中,該疾病屬于“項痹病”范疇,中醫認為其主要是因局部氣血不通、風寒濕邪氣侵襲所致,治療的關鍵在于祛風散寒、溫經通絡。根據上述病機,可采用針刺配合艾灸頸夾脊穴方案治療,頸夾脊穴與督脈和膀胱經均具有密切關聯,針刺該穴位可平調二經經氣,從而發揮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和通利氣血等治療作用。由于受寒是引發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麻木、疼痛癥狀加劇的重要因素,為此,還可在針刺治療的基礎上增加艾灸治療,艾灸頸夾脊不僅能發散風寒、溫通經絡,同時其還能補益氣血、加強衛外之功和糾正頸部之氣血不足,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目標,不僅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且還能避免其疾病復發[3]。
本研究中,對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分別采用針刺頸夾脊穴治療及針刺配合艾灸頸夾脊穴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發現,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83.33%,與韓飛飛[4]等人研究報告中得出的針刺配合艾灸頸夾脊穴治療組總有效率93.10%顯著高于單純針刺頸夾脊穴治療組83.33%結論基本一致,說明針刺配合艾灸頸夾脊穴治療效果確切。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艾灸頸夾脊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