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銀 李加平
(羅莊區人民醫院 山東 臨沂 276017)
直腸癌是臨床上一類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40~60歲是本病的好發年齡段,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當下臨床普遍認為直腸癌的發生和遺傳基因、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體型等因素相關。目前,臨床針對直腸癌,提倡采用手術切除術治療。而早期診斷,是促進手術操作順利進行、優化療效的關鍵。CT 能有效、直觀的觀察直腸癌狀況,明確其是否對周圍組織形成侵襲,進而協助臨床醫生為患者擬定一個更適宜的手術治療方案[1]。筆者選擇40例直腸癌患者資料,分析CT 在術前分期臨床診斷中價值,具體如下。
經醫院道德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同意后,采集40例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2016.10~2018.3),所有病例均經臨床初步診斷,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排便習慣改變、體型消瘦、貧血、腸梗阻、大便形狀異常等癥狀。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36~73歲,平均年齡(60.4±3.5)歲。所有病例均在接受檢查1周后進行手術治療。
幫助患者在CT 檢查前進行適當的腸道準備,在檢查前48h 告知患者盡量不要攝入
固態食物。于檢查前24h 時口服適量50%硫酸鎂,飲用2000ml清水。在CT 檢查當日,應用生理鹽水灌腸,在檢查前1h,肌肉注射10ml 山莫若堿。采用64排螺旋CT 掃描設備,主要參數設置如下:管電壓、管電流、重建層厚、重建層間距依次為120kV、300mA、0.625mm、0.625mm。檢查全程患者側臥,常規性的掃描,掃描范圍為膈頂至恥骨聯合下界。靜脈注射100ml 碘佛醇的增強對比劑,靜脈期、延遲期分別為70s、230s,最后把掃描的影像傳導至工作臺上。
選用SPSS16.0軟件包處理實驗中涉及的數據,率(%)表示計數資料,x2進行檢驗。將P=0.05設為組間差異檢測標準。
術后病理分期結果為:T1~T2 期7 例(17.5%)、T3 期20 例(50.0%)、T4 期13 例(32.5%)。術前CT 影像診斷分期結果為:T1~T2 期5 例、T3 期15 例、T4 期10 例,診斷準確率依次為71.4%、75.0%、76.9%。
直腸癌是指由齒狀線到直腸乙狀結腸交匯之間發生的癌癥,是消化道中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直腸癌的部位相對較低,在臨床上易被直腸指診。直腸癌是西方國家臨床上常見惡性腫瘤,且在位居惡性腫瘤致死因素的第二位,在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中發病率也位居前列。早期直腸癌患者預后良好,手術切除是首選方案,若術后提示直腸癌侵犯范圍較狹窄、無遠處轉移,則提示患者生存質量優良,生存期會相應延長,但需定期檢查。
現如今,我國中年人是直腸癌的高發群體,且多以直腸中下段病變最為常見,因為早期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故而造成很多患者就接受臨床檢查時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這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對其生命構成威脅,預后普遍偏低,5年的生存率更低。我國直腸癌近五年生存率調查統計結果顯示,T3期約為30.0%,T4期以后僅為10.0%。由于直腸癌的位置深入盆腔,解剖關系復雜,術后根治率偏低,且復發率較高。
正因如此,對于直腸癌患者而言,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改善患者癥狀、優化療效與生存質量的關鍵。這就要求選用可靠有效的檢查技術。而在基層醫院中,將直腸癌誤診為腸炎等疾病的現象屢見不鮮,很可能會造成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病情發展過程中可能造成腸梗阻及腹部腫塊等,這提示疾病已發展至十分嚴重的階段,增加原發疾病的治療難度。在無特殊誘因作用下患者可能出現腹瀉、腹痛及腹部不適等癥狀,接受常規治療后療效不顯著,此時需盡快到醫院接受更為全面的檢查[2]。以往,臨床診斷直腸癌的手段以腸鏡檢查為主,但是該種檢查技術很難精確定位病灶,缺乏迎合患者的主觀需求。但是CT 影像學診斷是在分析病灶局部狀況及淋巴轉移等方面體現出良好效能與應用價值,進而為疾病臨床診斷提供較大幫助。CT 影像掃描技術是當下疾病臨床診斷中廣泛應用的一種影像學技術,迅速掃描、多維重建等是CT 影像技術的主要特征。該項影像學技術在掃描檢查過程中能夠置管的呈現出直腸癌的發展狀況,有效的協助臨床醫生掌握直腸癌的相關信息,包括病灶大小、所處位置、是否侵犯周邊組織或器官等,在此基礎上在判斷直腸癌的臨床分析。
羅雷[3]等在研究中對比了直腸癌術前CT 分期與術后病理檢查分期結果,經測算直腸癌T1~T2期、T3期、T4期的診斷率分別60.00%、72.41%、76.19%。羅雷等認為CT 影像診斷在直腸癌臨床術前分期中體現出較高的應用價值。在本次研究中,術前CT 掃查對直腸癌T1~T2期、T3期、T4期的診斷率依次為71.4%、75.0%、76.9%。。由此可見,直腸癌患者術前采用CT 影像技術檢查,診斷率相對較高,在基層醫院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