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紅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新生兒是指出生到生后28天的嬰兒。嬰幼兒手術體位的安置,尤其是側臥位,由于體位物品、大小不匹配或進口嬰幼兒體位物品價格昂貴、國產的又很少,一直是困擾手術室護理人員的一個難題[1]。新生兒體型小、皮膚嬌嫩、手術量不多等等,安置側臥位時尤為重要,使用專用側臥位體位墊尤為重要。我手術室小兒外科專科小組在原有基礎上,對部分側臥位體位墊改良,臨床使用方便,效果滿意,現匯報如下:
小兒果凍頭圈、若干大小不等醫用棉墊、兩個40*40醫用棉墊卷成圓柱狀(放于患兒側臥位兩側)、若干橡膠方形體位墊(放于患兒身體兩側)、一根成人約束帶(固定下肢)
2.1 專用體位墊準備
小兒果凍頭圈、成人足跟果凍體位墊一個、醫用棉墊40*40兩個、小米沙袋兩個(長30cm 寬10cm 圓柱狀)專用消毒袋包裹
2.2 應用
患兒麻醉后,因為新生兒體積小,所以麻醉醫生主要負責頭部,與手術醫生共同注意保持患兒氣管水平位,保持頭頸部與軀干同一軸狀線翻動患兒,手術室護士觀察各通路及導線,側臥后,順勢將果凍頭圈放于患兒頭部,將成人足跟果凍體位墊放于患兒腋下,兩個小米沙袋分別放于患兒身體兩側,因為柔軟又有重量感,起到患兒舒適、安全、穩定和固定作用。防止患兒身體向后倒, 將患兒上肢和下肢適當約束,即可消毒鋪巾。患兒上肢環抱一醫用大棉墊,雙下肢間墊一醫用大棉墊。無需約束帶固定,細微調整后,可消毒鋪巾。
3.1 新生兒皮膚細嫩柔軟,動作要輕柔溫暖,保持患兒床單元平整、干燥很重要。側臥位安置好,再次檢查床單元的平整度,檢查各通路是否通暢,各個通路導線是否皮膚受壓。必要時棉質紗墊保護皮膚。嬰幼兒皮膚細嫩, 在對上肢、下肢約束時, 在約束帶與肢體接觸的位置墊 11 cm×13 cm 的棉墊,即增加了患兒舒適感,同時防止約束帶相對較窄對局部皮膚的壓強過大而損傷皮膚,形成壓瘡。
3.2 由于嬰幼兒氣道的解剖生理特征,因此在安置側臥位時注意保持患兒頭頸與軀干長軸一致,使氣管保持水平位[2]。新生兒頸部下方用大棉墊卷成圓柱狀塞于患兒頸下, 防止頸部懸空時間長引起疲勞。保證通氣順暢、氣道通暢,新生兒尤為重要。
3.3 由于傳統側臥位擺放是用骨盆固定器固定,如果固定過緊會使新生兒的腹式呼吸減弱,下腔靜脈回流受阻,固定過松,容易造成新生兒身體的移動,影響術野的暴露。運用改良后的體位墊擺位,因其貼合患兒側臥時體形設計增加了固定的穩定性,更好地暴露手術野和防止術中移位,縮短了手術時間,同時該體位墊透氣性能良好、重量適宜,增加新生兒舒適度[3]。
3.4 使用中單協助擺位,調性與保護性強,可避免醫護人員在新生兒麻醉狀態下用力不當造成肢體和關節扭傷、皮膚擦傷[4]。改良式腰側墊其受力面積大和腰枕一起被中單包裹成一個整體,和髓部約束帶一起使用,有效地避免壓迫股靜脈誘發靜脈血栓,同時可避免固定器固定不當引起皮膚損傷。
3.5 專用的新生兒側臥位體位墊的應用,減少的擺體位不當浪費的時間,避免患兒肢體神經損傷,促進手術盡快開展。術中須加強巡視,調節好各體位墊的高度和約束帶松緊度,避免腹部受壓而加重呼吸困難和回心血量減少。熟練了護理操作,促進專科護理的發展。
3.6 側臥位放置果凍頭圈時,注意受壓部位眼睛和耳朵的觀察和保護。小兒頸部過于懸空時,用醫用棉墊圓柱狀墊平,保持功能舒適位,防止術后疲勞不適。
3.7 手術床上要使用小兒專用電極回路墊,便于術中使用電極,避免一次性電極片粘貼對皮膚刺激,又有防壓瘡作用。
新生兒改良專用側臥位體位墊的臨床應用,減少了擺放體位準備時間,熟練了護理專科操作,減輕了科室消耗,物品簡單、使用方便,促進手術盡快順利進行,促進了專科護理的發展。臨床3例胸腹腔鏡下先天性食道閉鎖患兒側臥位手術治療尤為明顯,3例新生兒均6~7天,手術時間平均5.5小時,術后肢體活動自如,無一例壓瘡發生。臨床效果滿意。
綜上所述,新生兒皮膚細嫩柔軟,安置體位時動作要輕柔、溫暖。新生兒改良專用側臥位體位墊的臨床應用,減少了擺放體位準備時間,熟練了護理專科操作,減輕了科室消耗,物品簡單,使用方便,促進手術盡快順利進行,促進了專科護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