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泉
(吉林省榆樹市新立鎮中學校,吉林 榆樹 130400)
隨著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普及應用,人類開始進入信息社會。信息技術不僅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變著教育和學習方式,學校不可避免地卷入社會信息化的強大旋渦中。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表現出的巨大推動作用已經有目共睹。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有力的教學手段,正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研究。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利用網絡資源讓初中美術欣賞課“活”起來,下面我談一下自己的認識和實踐。
如何讓生理心理上趨于逐步成熟的初中生,喜歡并積極參與初中美術欣賞課的學習,老師的課前環節設計尤為重要。老師在備課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信息豐富、巨大素材庫、查找便利的特點,豐富美術教學資源,可以增加很多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動畫、影像、圖片等素材,創作模擬仿真的教學課件,目的在上課時讓學生多個感官并用,提高教學的實效。這也是新課標對于教材多樣化呈現的要求。比如在備《現代主義設計》一課,在講解工業產品這一內容,除了展示視覺沖擊力極強的圖片,還制作了一段汽車演變的動畫,雖然課前很費時,但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一)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百度等網絡搜索引擎和相關藝術網站(如:美術館網站、設計類網站等),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主動收集美術信息,改變傳統美術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地位,憑借學生自己的觀察、感受、體驗,在網絡中找出需要的信息,進行自主學習。如讓學生課前利用網絡資源查閱相關的資料,搜集畫家及其藝術作品,閱讀網上搜集的有關畫家的背景資料,作品分析,然后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審美觀總結作品的藝術特點并用計算機記錄下來,制作學生課件,這個過程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搜集素材的時候,由于不局限于教材內容,選擇的范圍更寬更廣更有深度,從而拓展初中美術欣賞課的學習內容。
(二)計算機網絡技術可以突破傳統媒介的局限和障礙,“網絡”打破了傳統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使個別化教學、小組協作式教學、在線學習、在線討論等新穎的學習方式的實現成為可能,從而使學習過程更富個性化。學生可以根據對教學內容的不同理解,不同喜好,不同難度,進行深入學習,完成探究性學習。如:《文藝復興時期雕塑》一課的欣賞,學生對米開朗基羅作品的收集、制作的網頁等,展評時就以不同的內容呈現,體現了學生審美的個性差異。尊重個性,有利于學生形成全面開放的思維方式。
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的網絡美術學習,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的過程可以成為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有效嘗試,使學生學會學習。以往我們的教學非常注重教法,忽視了對學法的思考。新課標注重學生的學法,其實就體現了教法與學法上的統一。教材內容的重組,應該要根據學生美術學習的規律,在每一課的設計中,展示學生思考問題、掌握技法、知識的過程,通過學生自己的主動思考接近正確的答案。利用網絡進行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會使課堂“活”起來。例如在《青銅器》一課時,多媒體展示了青銅器的圖片后,組織學生討論,“你最想了解的是哪個青銅器?準備了解些什么信息?”在討論的基礎上,明確探究的主題與方向。隨后教師提供了谷歌、百度等網址,給予充分的學習時間,讓學生在搜索、處理信息中了解不同青銅器的風格、建造時代等知識,最后每個小組將收集、處理的重點知識制作電子小報,在課堂上交流,學生一起分享知識。這呈現了這樣的學習流程“欣賞感知——提出問題——確定探究主題——自主探究——展示評價——分享成功”。通過學法創新,能積極的探索開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個性化的現代美術教學法。在計算機技術走進美術課堂的當今,計算機必將成為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最佳的資料搜集和存貯處理工具,更會成為學生美術素養、美術創造能力提高的平臺。讓學生本著自主學習的態度,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高效能、高質量地解決問題。這為學生學會學習和日后從事知識創新打下扎實的功底。
通過互聯網,學生課下可以隨時隨地進入美術的課堂,通過美術去交流和溝通。由于在課外的網絡學習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美術學習的需要,向家長、同學或網上其他網民請教,汲取網絡中其他網民的思想和文化精華。美術教師應采用鼓勵的態度,根據網上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進行指導和建議。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交際、交流及合作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搜狐“校友錄”是一個可以為美術教育提供課后延伸的網絡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和教師能夠就某一美術話題進行平等的討論,并可以把美術作品上傳到該平臺上與大家分享和討論。
計算機和網絡為美術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多樣的選擇,但是計算機和網絡只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要根據自身的課程需要來設置,力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是也不能一味追求計算機或網絡的應用,反客為主,導致人主體性的喪失。
總之,無論運用何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提高他們對各種信息的判斷能力和理解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