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火花第三小學,四川 南充 637000)
剛踏上工作崗位,經常聽學校領導說,年輕人要有成長規劃,努力使自己成為優秀的教師;還經常聽有經驗的老師說,xx老師還真有兩刷子——學生聽話、考試分數也不錯。在教學生涯中“成長、兩刷子”這些字眼時刻跳躍于腦海。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總結、反思、提高、成型。我總結為:教好小學語文,做特色教師。
梁啟超先生文采名揚天下,講課更是激情滿懷。每每講到緊要處,則為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禁;講到歡樂處,則為大笑,聲震屋梁;講到悲傷處,則為痛哭,涕淚滂沱。學生聽他的課深受感染,自然是難以忘卻。一個人有特點,才能被人記住;一名教師教學有特色,才會讓學生佩服,才會獲得職業的成功。
特色課堂的形成需要一個逐步形成發展的過程,“仿課、磨課、悟課”構成了這一過程的三部曲,通過這三部曲,我逐步學會教小學語文。
一篇篇課文呈現在面前,到底教什么?對于剛參加工作的我慢慢地思考著、嘗試著,但效果都不太好——教的課時長;學生聽寫、作業、考試、習慣等都不太好。最后我確定必須“仿課”。“仿課”就是向優秀教師學習,讀懂他們的言行,模仿他們的教學行為。吸收他人的精華,不斷地錘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才能逐步弄懂小學語文該教什么。多看、多聽、多寫是模仿的基本方式,具體是:模仿教學設計的精妙之處;觀看優質視頻,模仿老師對教學各環節的把握;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學習他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學習他們對生成的處理;聽優秀教師講解課堂設計的意圖;記錄自己的課堂反思和優秀教師的說課、評課。
學會仿課是教師逐步走向成熟的最基本的一環,但是,教師千萬不能“癡迷”于模仿,那樣會導致思維“僵化”,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就無從談起了。更何況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是他們長期研究教學的成長背景的積淀,是無法“模仿”的,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正如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曾經對他的學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剛剛參加工作聽一位有經驗的教師上二年級語文(下)《美麗的公雞》,當時老師扶放結合的教學手段、學法的指導過程深深地吸引著我。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以“公雞來到哪里、看見誰、怎么說的、又怎么做的”學習課文。課后我大膽地給這位老師提出:公雞找啄木鳥、蜜蜂、青蛙比美。描寫這三種動物神態的詞語都用上“冷冷的”,表現它們對公雞比美行為的鄙視,而描寫公雞用上“大搖大擺”表現出公雞比美的決心和信心。這些都是老師對文本解讀的結果。那么,在課堂上面對的讀者是學生,他們的理解又是怎樣的?是否可以呈現這兩個問題:這兩個詞語是否可以去掉?這樣寫你讀懂了什么?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體會各自的內心,然后引導有感情地朗讀。他們認可我的觀點,而我進一步思考:仿課仿其形,而思其神也!漸漸地,我能科學地實施小學語文課堂“教什么”。
隨著教學生涯的積累,在一次次“磨課”中,我漸漸總結出:怎樣把一節課上好,讓每個孩子在語言文字上有所發展。其間,圍繞課例不斷地實踐——點評——修改——再設計——再實踐——再總結,以致循環往復、不斷飛躍。
每次校本教研活動,通過執教者教學行為分析,探討教師在教學目標上是否具有明確的發展取向和發展價值;探討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如何在關注學科基礎性的同時關注學生經驗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在教學策略上如何關注學生主動參與,在情感的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以及如何加強方法、應用、探究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借助問題探討,提升教師素質,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通過對教學案例的評課,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挖掘其中真正優秀的教學思想使其得以移植,明晰教學思想與教學技藝的最佳融合點和可操作性,使其得以借鑒,彰顯執教者的亮點,使其得以提升和發展。其間,緊緊圍繞課程基本理念進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設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記得參加市級競賽我執教三年級語文(下)《會搖尾巴的狼》,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講一只掉進陷阱的狼,用盡欺騙和威脅的手段,企圖讓老山羊救它。但是,老山羊從它的花言巧語和硬尾巴上認出它是一只兇惡的狼,而沒有受騙。這個寓言故事主要通過狼與老山羊的五次對話,逐漸寫出寓意的。所以,在磨課的過程中,首先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其科學性;然后,主要抓住對話中的神態、語言、動作、標點符號揣摩角色內心,讀懂角色特點,同時啟發學生不斷地想象畫面,讀懂寓意是:像狼一樣的壞人,和狼一樣,本性是不會改變的。我們要善于識破他們偽裝,不被假象所蒙騙。這樣,不同的學生,經歷不同,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朗讀都會不同。我尊重他們的體驗,孩子們學得高興,也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我時常記住帶我上課的姚道遠老師的話——當你聽課時,盡可能記詳細,然后,慢慢去悟。所以“悟課”是我現在取得一定課堂特色的最好途徑。就聽課而言,“悟課”就是在學習了優秀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風格,并在自己的教學技巧逐步完善后,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策略的再思考,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的過程;就教師個人備課而言,研究教材、研究學情和善于反思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善于“悟課”的過程;就教師群體備課而言,思想火花的碰撞,集思廣益的達成,其實也是善于“悟課”的結果。
總之,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陣地,是教師自我成長的土壤。學校一切工作的落腳點與基礎都在課堂。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讓自己的課堂走向精致,它既是教師的職責,更是學校賴以生存之根本所在。有特色課堂,一定產生特色教師,然后才能產生“讓學生成長、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的特色學校。成長三部曲是我對教育情懷的具體踐行,我將源源不斷地帶動一批又一批年輕的教育人,書寫他們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