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西文
(山東省日照師范學校,山東 日照 276800)
中職學生和普通大學生有很大的差異,許多學生進入中等職業學校是因為中考成績不達標或缺乏學習興趣。中等職業學校校園生活結束后,中職學生將直接面臨就業問題。許多中職學生缺乏參與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中職教育學教師要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建立適應中職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如創建案例情境教學、注重師生互動、加強整合等。理論與實踐的合理搭配,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構建一個高效、和諧的師生教育課堂。本文指出,為了培養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中職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提高教育學教學質量,為中職學生的課堂實踐應用提供理論保障。
在中職教育學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設定有效的教學計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跟上教學進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育學這門課程中的理論性知識比較多,但是這些理論知識最終都會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比如,在幼兒教育學中,培養幼師生良好的教育道德素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學目標可以設定為讓幼師生具備較強的教育素質,其中包括具備教師職業的責任感與光榮感、熱愛幼兒教學事業、掌握幼兒教育理論知識、擁有先進的教學觀念、能夠勝任教師工作的中的管理與教育能力等。為了實現以上教育學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在幼師教育專業中設定幼兒衛生學、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等學科內容。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較強的職業責任意識,能夠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操作中去,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當前案例教學法屬于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紐帶,在各個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中職教育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優秀的教學情境,開展案例教學模式,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自主性與自給性,培養學生良好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改變以往教育學教學存在的“死讀書、讀死書”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就能夠和現實社會接軌,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在教育學課堂中開展案例教學模式,能夠讓師生之間共同學習與進步,因為每一個人的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針對一個案例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學生總是能夠從別人的發言中得到啟發,提升自我綜合素養。在教育學案例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精選教學案例,因為中職教學內容和真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需要選擇出最具備說服力、代表性的案例,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對所學知識有更深的理解與感悟。其次,在教育學案例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去分析案例,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每一個中職生都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未來人生發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很多中職生缺乏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在課堂中經常出現神游、走思的情況,所以在中職教育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開展參與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提高教育學教學質量。比如,在學前教育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角色的扮演活動,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現出來,增強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成為教育學課堂教學的主體對象,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地收獲知識。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扮演“教師”,而教師與剩下的學生作為活動的評委,學生在扮演“教師”過程中需要完成寫活動、查資料、點評學生、講課、批改作業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強烈的成就感與榮譽感,更加熱愛未來自己將要從事的行業,增強學生的行業榮譽感。
作為中職教師一定要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增進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情況,從交流中了解他們學習各個過程的情況,了解他們希望老師怎樣來教他們。在交流中引導,對他們產生影響。新型的師生關系是相對平等的關系。要建立這種關系,教師必須走出“知識技術在我這里”的小圈子,放下“我是老師”的架子,將自己定位于與學生平等的學習參與者、合作者、服務者,虛心傾聽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尊重學生的觀點,樂于接受學生言之有理的不同見解,敢于懷疑自己的觀點。從而在與學生的平等交往中思想互相碰撞、互相激發、互相接納、,相融合。在這種平等關系中,教師本身也深得教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反過來也在教育教師,兩者共同成長。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中,作為教師本身要做到:1.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回自信。找回“真我”的感覺。為此,教師必須要更多地給學生以褒揚,要讓學生感受到做人的尊嚴,享受到被尊重的歡樂,感受到自己的價值。2.針對中職學生的心理實際,要采用個別談心、個別交流的方式和他們推心置腹地對話,真心地啟發、解釋、勸說、誘導,使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師是真心關心他們,愛護他們。是為他們著想的,使他們領悟到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指導。總之,以真誠贏得真誠,以心靈感受心靈,達到師生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境界。
總之,如何有效提高中職教育學的教學質量,還需要我們所有中職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通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總結,用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入了解學生的變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各類教學資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