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洪橋鎮玉合中心小學,湖南 衡陽 421600)
宋代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出色的提問,能夠引導學生探索所要達到目標的途徑,獲得知識智慧,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有效的教學離不開提問,提問是小學教師教學的關鍵環節和手段,教師只有通過對提問方式的完美掌握才能得到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動權。因此,提問的技巧和問題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代,課堂提問仍然魅力不減。
一、課堂提問的意義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口頭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運用判斷、推理來鞏固舊知、發展智力而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誘導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增強交流,融洽感情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教學被看成是一個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他們的講解往往占用了課堂大部分時間,老師和學生、學牲和學生之間都缺乏交流,而交流是教學的本質,缺乏交流、缺乏語言的溝通,教學就無法進行。而通過課堂提問,教師一方面可及時地了解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更為重要的是,恰當地提問能啟發和引導學生對知識的重點唯點等進行積極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師與學生共同在種互動式的課堂交際中 活動。因此,教師設計一 個好問題,就如一 條紐帶架起師生之間交流的橋梁,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引發思考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特別強調勤學多問。發明千千萬,起點是問,禽善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當學生頭腦認為就會使其在認識上產生矛盾,從而促使他們去思考、去探究。由此有了問設疑提問是引發思考的起點,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保證。
(三)反饋信息
1.課前階段的教學反饋,講的就是學生在正式上課之前做好相應準備。也就是說,在課堂準備開始教學一節新課之前,針對一些準備工作,教師與學生展開相應教學反饋。
2.數學教學中的反饋,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重要渠道數學的反饋教學,是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一條重要渠道。
數學學科,是學生感到困難的學科。如果課堂氛圍過于嚴肅、緊張,學生上課積極性不強,主動參與程度不高,就不能很好地暴露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獲取的信息就是不夠真實的、不充分的。只有在課堂上學生能夠感受到充分的安全和被尊重,并且對老師有親近的感情,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聽課、思考、表達。那么,他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會在認知上有那些不足,理解上有什么偏頗,新舊知識“交接”上有那些不順等等,就會很自然地暴露出來,而這些信息就是教師所需要獲取的。重視課堂教學信息反饋重在及時。
3.課后的教學反饋操作是數學作業,作業是數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一種潤滑劑,在開展這個反饋教學時,首先要注意作業次數不宜過多,以免增加學生的負擔,每章一次或每月一次也可。其次是作業方式,可由個人單獨完成,也可由幾個人共同商討合作完成。再就是作業內容,題目可大可小,可寫對某章節的小結,可寫對某個知識點的認識與理解,可對某道題解法進行探究,可抒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懷等等。
二、課堂提問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師應對教材進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并以此作為提問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即明確易懂無歧義,又能突出知識的重難點。
三、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
(一)要善于用提問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問題,特別是精巧問題,能夠吸引學生集中精力,積極思維,觸動感情,提高興趣。例如在教《圓的認識》時,先播放了一段“小動物騎車比賽”的動畫片,在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四種小動物所騎車子的車輪形狀分別為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和橢圓形。比賽開始前,讓同學們猜猜誰的車子跑得最快?為什么?比賽開始,同學們饒有興趣地看著,只見小白兔騎得輕快又平穩,一-路領先;而另外三只小動物盡管使出了吃奶的勁,可就是趕不上,還差點把屁股給顛破了。畫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動物的憨態、夸張幽默的伴奏音樂,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學們在笑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為什么比賽結果跟我的猜測不一樣呢?為什么別的動物都被顛得七.上八下,而惟獨小白兔的車子卻跑得又快又穩?此處多媒體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二)要善于用提問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中使我明白激發數學情趣、營造數學思維氛圍最重要。營造數學氛圍的指向要更有利于理解能力的培養,我以為,營造這樣的氛圍要注意“形式、主題、節奏”這幾個要素。即:從學生的理解情趣出發形式一定要新穎,從學生認知特點出發,這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際問題把從書本是學得的概念、性質等“活化”生活中,打通知識和生活的聯系。再如,我在教學扇形的時候,讓學生例舉了生活中的“扇形”,隨即,話頭一轉,要求學生用手勢或體態把“扇形”演示出來,這下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了,這樣的“演示”必定能營造出“連鎖反映”的氛圍,學生會很自然地模仿這些動作,同時又會聯想出很多很有意思的演示動作來,跳木馬、踢腿,簡直是應有盡有。在這樣的氛圍里,學生的理解能力一定會提高的。
四、總結
總而言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探索十分依賴問題意識,學生只有腦海中充滿了問題,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專心致志,數學知識才能吸弓|他們走向問題解決的彼岸。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被抑制,造成他們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略感厭煩。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思維方式具有形象化的特點,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符號對于他們而言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如果不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的下降。因此,只有學生具備問題意識,才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