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凌
(承德廣播電視大學,河北 承德 067000)
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其對行業人才的剛性需求也在不斷的加大,高職院校由于種種原因,在旅游人才方面的培養,形成了理想和現實的差異問題。
語言能力是涵蓋了聽說讀寫等技能的綜合表達能力,人們在日常溝通交流過程中,往往是聽其言而識其人,是聽說者進行觀念表達的符號系統,是存在于所有人類頭腦中的,個人是不能創造和改變語言的,語言是穩定的、潛含的,是在理想的環境下人類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它包含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語言能力在人類文明中起著創建和傳承的作用,隨著高科技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同語言文化的學習借鑒和交流合作,已成為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面向未來,人類會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來進行語言能力的提升,已成為現今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
(一)語言素質。旅游行業在我國隸屬于服務業,它主要是對人的服務,服務質量的好壞取決于語言素質和溝通素養,由于服務業的特殊性,需要旅游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它表現在:會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發音上做到準確無誤,語速上要保持適中,既不是很快也不是很慢,還要達到抑揚頓挫的效果,在音域的寬廣上要保證適度,要每時每刻都帶著微笑,談話要有激情,能夠很好的對音量進行控制,在做到這些的情況下把自己的觀點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來。
(二)表達能力。語言是人們心靈深處的聲音,是進行情感交流的思想工具,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讓人坦誠相待、和睦相處,能夠使人精神愉悅、心情舒暢。語言表達能力是旅游從業人員與游客進行情感溝通的橋梁,對于旅游服務行業的一線人員來講,如果你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行,游客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不愿意和你所屬的單位合作。教師和旅游單位覺得,伶牙俐齒的學生更加適合這個行業,他們并不看好那些說話支支吾吾、性格內向的學生。而在當今社會,不管是旅游行業,還是服務業或者銷售行業,靠的都是工作人員在口頭上的表達能力,企業單位在進行面試時,也更加喜歡口齒伶俐的人。
(三)交際溝通。如果從事旅游行業,我們就會在方方面面涉及到溝通,想要進行良好的溝通,這就要旅游從業人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識,他們既要了解政治、文化、經濟、地理、歷史,又得懂高科技、環保、美學、心理學和宗教等領域的高層次知識。同時,旅游從業人員還要有廣泛的愛好和特長,能夠和游客之間進行更多的話題交流。大家都知道游客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這就讓他們在文化層次和興趣愛好上各有不同,不同的職業閱歷造就了不同的個性、心理,使的他們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不相同,想要進行更好的感情溝通,就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和較強的溝通能力。
(一)對課程進修改革設置。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知識技能是基礎,語言能力是提高就業率的必要因素。高職院校應該對教學進行改革創新,將語言教育和專業技能進行結合,徹底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將語言能力作為教學的目標,對旅游管理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時,考慮語言課的一貫性和合理性,注重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教師注意與學生進行互動,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旅游管理專業嘗試開設韓英或日英的雙語教學。
(二)對考證加強教學。在學校里,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去考取證書,而這些證書對學生在今后的應聘中也是大大有好處的。而英語等級和普通話證書是檢測一個學生在語言能力上的有效途徑,專業證書卻是學生在以后就業道路上的敲門磚,證書的考取可以促使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必須要求普通話水平必須達到二級乙等以上,并且必須拿到英語四級或者AB級證書,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能更好的適應市場和社會的需求,這也是學生在校努力學習的見證。
(三)創建合理的訓練環境。高職院校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在課堂上面,還應為學生制造條件從社會實踐中去鍛煉,讓學生在不同的崗位實踐中去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去全面的了解行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運用節假日到旅游行業中進行實現和見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語言能力,加大學校和企業之間合作的力度,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
(四)組織進行課外活動。高職院校在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和學生社團、院系團組織相互之間進行配合,通過專題辯論、主題演講、導游技能、酒店技能和烹調工藝等比賽,加上旅游導游活動和服務活動等活動,將第二課堂教學和專業知識技能教學進行銜接,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集體意識和語言能力。
總而言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語言能力上的培養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教師需要構建一系列教學方案,本著為社會培養高技能素質性人才,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語言能力的訓練,擁有良好溝通能力,使之成為以后求職路上的敲門磚,才會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