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忠
(長春工程學院 黨委宣傳部,吉林 長春 130012)
2014 年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戰略部署,其后在國家層面的規劃和文件中均有高校轉型發展的明確要求,也就是說高校轉型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均對落實高校轉型發展提出具體要求。影響高校轉型發展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影響因素是教師隊伍的素質。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特別是有的高校超常規發展,“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不少成績,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但與轉型發展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對師資隊伍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問題。
對轉型發展高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普遍都有正確的認識,有的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真正有規劃、有措施、有總結、有提高,形成完整“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體系的高校還不多,大多高校是分散管理,建設處于外在推動或自發狀態,更多的是為了應付相關檢查和數據報表。
“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既體現在絕對數量上,也反映在相對數量上,就是說,“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能滿足應用型高校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按現有統計口徑,以A高校為例,“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46.4%,最高的專業占81.8%,最低的專業占27.3%,呈現出總體數量不足,專業差異性較大。
目前,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的認識還在持續深化中,不管是以“職稱證、職業資格證”為主認定,還是以“工程實踐經歷”為主認定,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都不足以描述“雙師型”教師的全貌。這里恰恰忽視的是,“雙師型”教師的能力素質如何認定,從實踐來看,由于“雙師型”教師認定的形式主義,造成了“雙師型”教師的能力素質普遍不高。
現在對“雙師型”教師一般以認定為主,一經認定取得“雙師型”教師資格后就一勞永逸,而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專業領域內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新規范不斷應用,這就需要有“雙師型”教師再培訓的制度設計,需要激發“雙師型”教師接受再教育的內生動力,現實是,出于種種考慮,再教育的制度設計不夠、內生動力不足,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由于現實的原因,現在普通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更多的還是停留在論文級別和數量、科研項目的級別和數量,“雙師型”教師的業績成果緊緊作為“點綴”或者直接忽視,也沒有在人員招聘、年終考核、薪酬設計、評優晉級等方面給予適當的傾斜,客觀上影響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
在分析轉型發展高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存在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建設對策。
轉型發展高校要把“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擺到重要位置,成立建設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可設在教師發展中心或教務處,統籌學校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在人員招聘、教師培訓、校企合作、校內績效、評職晉級、考核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給與政策傾斜,并定期評估政策實施績效,實行動態管理。
新一輪人才大戰的硝煙已經升起,轉型發展高校也參與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招聘教師要人崗相宜,既要看學歷,也要看經歷,更要對“潛在”教師的思想政治品德、人格性格特征和職業匹配度進行全方位考察,應逐步建立相應的標準并制度化。增加“雙師型”教師的數量既要在招聘環節下功夫,也要在實踐培訓環節做文章,更要做好“雙師型”教師的再培訓。
提高“雙師型”教師的能力水平,實踐培訓是重要環節和途徑。一是開展校內實踐培訓,實行以老帶新;二是通過校企合作,教師深度參與企業技術研發、過程管理等環節;三是依托行業培訓機構,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訓;四是繼續支持教師考取專業資格證,提高專業能力。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涉及學校的辦學模式、教學改革、人事制度和培訓培養目標等方面,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勵,需要各轉型發展高校從政治待遇、校內津貼、年度考核、評優晉級等方面建立激勵政策制度體系,用制度和政策激勵,保障“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成效。
有效的評價是激勵政策實施的基礎。要建立健全科學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評價體系,要突出能力導向,結合證書和經歷,建立以實踐操作理論與能力為主的考核體系,形成初級、中級和高級梯次,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有針對性地再培訓,形成“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