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君
(南京市南京公證處,江蘇 南京 210005)
今年5月21日,網絡情人節當日,本來是一個略顯浪漫的日子,一個“單身女子將60萬遺產留給狗”的話題引起了熱議,而這個話題卻讓人陷入沉思。在新浪微博搜索該話題,可以發現,頭條新聞、梨視頻、中國警方在線、中國企業家、商界、貓撲等多家新聞媒體報道了上述新聞,有視頻形式,也有文字形式的。整個事情的大致情況就是,今年58歲宜昌市民趙女士,父母去世多年,也沒有兄弟姐妹,一直以來都是在自己一個人過日子。她養了一條泰迪和一條拉布拉多,這兩條5歲多的寵物犬成為了她的精神寄托。趙女士打算將自己的財產留給自己的愛犬,所以就去咨詢了當地的公證處,而公證處答復,愛莫能助。
我仔細閱讀了貓撲就此新聞發布的官方微博以及廣大網友的評論。有些評論略顯戲謔,比如,應該趕快立法,以后會很多單身狗;留給我吧,幫你養。有些評論也是男默女淚,發人深省,比如,沒有其他親人了,寵物就是最親的了;如果是我就留給最后階段陪伴幫助我的人,朋友護工都行。有些評論分析問題乃至提出解決辦法,比如,沒有法律依據,但也沒有法律禁止,對于民眾來說法無禁止即為許可;信托可以;有些評論則提出了更深的問題,比如,寵物狗死了,誰來繼承;那么比如說舉目無親了,到底遺產要給誰呢。
其實在國外倒是有這樣的例子,可能這位女士也有所耳聞才會咨詢公證處。據BBC報道,逝世不久的香奈兒“老佛爺”卡爾拉格斐生前留有遺囑,將自己全部的遺產,交給自己的愛貓繼承。美國紐約皇后區女性富豪博拉斯尼,把價值六位數字美元的信托基金和一幢價值超過百萬美元的物業留給貝拉米婭。奧地利女伯爵卡洛塔.里本斯特恩在1992年去世時,給愛犬岡瑟三世留下了6千萬英鎊的遺產,并組建了一個信托基金會運營這些資產,以便于愛犬能還享受幸福生活。美國富豪赫爾姆斯利留給她名叫“麻煩”的寵物狗500萬美元的遺囑,于2017年12月被法院裁決有效。
趙女士的舉動、網友的評論以及國外的例子,都繞不開遺囑。什么是遺囑呢,根據司法部的《遺囑公證細則》第二條,遺囑是遺囑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處分其個人財產或者處理其他事務,并在其死亡時發生效力的單方法律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并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
那么,趙女士可否將她的合法財產通過遺留給她的寵物呢?《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三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私人合法的儲蓄、投資及其收益受法律保護。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私人的繼承權及其他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財產,可以依法繼承。趙女士肯定可以在生前對其個人合法的私有財產作出安排,國家尊重其作為所有權人的的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而且,國家尊重其個人意思,尤其是通過遺囑將財產作出安排。《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 但是她能不能給寵物了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什么是公序良俗?就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所謂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所謂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遺囑,自然也是民事活動一種,應當遵循公序良俗,尊重人民的樸素情感,也正因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六條規定,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因此,趙女士將財產通過遺囑留給寵物肯定不符合法律的規定。
那么,如何正確的寫遺囑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遺囑的法定形式分為公證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口頭遺囑五種。搜索中國裁判文書網,涉及遺囑的訴訟中,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口頭遺囑相較于公證遺囑,在遺囑受益人以及法定繼承人之間,產生的糾紛與矛盾更多。公證遺囑是繼承法規定的五種遺囑形式之一,且效力優先于其他形式的遺囑。依據以上法律、法規,可以看出遺囑公證是公證處按照法定程序證明遺囑人設立遺囑行為真實、合法的活動。經公證證明的遺囑為公證遺囑。公證遺囑是方式最為嚴格的遺囑,較之其他的遺囑方式更能保障遺囑人意思表示的真實性。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二條,遺囑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數份內容相抵觸的遺囑,其中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公證遺囑為準;沒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的遺囑為準。
遺囑公證也是公證行業的主要傳統業務。中國公證協會發布的《公證遺囑業務發展報告(2014)》顯示,全國各公證機構國內遺囑公證辦理數量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每年不到2萬件,已經發展到近幾年的年辦理量9萬件左右的規模。實際上這個數量逐年增長。
公證遺囑是如何辦理的呢?遺囑人申辦遺囑公證應當親自到公證處提出申請,填寫公證申請表,并提交一些證件和材料,比如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身份證件,遺囑涉及的不動產、交通工具或者其他有產權憑證的財產的產權證明,以及公證人員認為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公證處受理申請后,指派兩名公證人員共同辦理,由其中一名公證員在公證書上署名。公證人員會詳細向遺囑人講解我國《民法總則》、《繼承法》中有關遺囑和公民財產處分權利的規定,公證遺囑的意義和法律后果。公證人員會詢問遺囑人,除見證人、翻譯人員外,其他人員一般不得在場,年紀稍大的可能會進行全程錄像。公證人員制作談話筆錄。談話筆錄著重記錄一些內容,遺囑人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況;遺囑人系老年人、間歇性精神病人、危重傷病人的,還應當記錄其對事物的識別、反應能力;遺囑人家庭成員情況,包括其配偶、子女、父母及與其共同生活人員的基本情況;遺囑所處分財產的情況,是否屬于遺囑人個人所有,以前是否曾以遺囑或者遺贈扶養協議等方式進行過處分,有無已設立擔保、已被查封、扣押等限制所有權的情況;遺囑人所提供的遺囑或者遺囑草稿的形成時間、地點和過程,是自書還是代書,是否本人的真實意愿,有無修改、補充,對遺產的處分是否附有條件;代書人的情況,遺囑或者遺囑草稿上的簽名、蓋章或者手印是否其本人所為;遺囑人未提供遺囑或者遺囑草稿的,應當詳細記錄其處分遺產的意思表示;是否指定遺囑執行人及遺囑執行人的基本情況。談話筆錄制作完成后,當場向遺囑人宣讀或者由遺囑人閱讀,遺囑人無異議后,遺囑人、公證人員在筆錄上簽名。在深入溝通后,公證人員會按照遺囑人的意思,代為起草遺囑草稿,將草稿讀給遺囑人聽,在此基礎上根據遺囑人的意思作出修改,形成正式文本,才會給遺囑人簽字,如果當事人無法簽字,可以捺指印確認,并采集遺囑人十指指印留存。最后,報公證處審批負責人審批之后,一份遺囑公證書才會出現在當事人面前。
有些公證處也提供遺囑保管業務。公證機構是法律明確允許開展遺囑或遺產等保管活動的法律機構。目前,我國公證機構對于遺囑保管職能行使的現狀大致是:一方面,公證機構實際上在對于公證遺囑的檔案保管中行使了遺囑保管職能,且大部分公證機構并未另行收取遺囑保管的費用;另一方面,除了保管本公證機構辦理的公證遺囑之外,大多數公證機構在實踐中并未開展遺囑保管這項法定的公證事務。為促進遺囑保管業務發展,2016年2月2日中國公證協會第七屆常務理事會第七次會議通過《辦理遺囑保管事務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指出遺囑保管事務,是指公證機構依據遺囑人的申請對其提交的遺囑進行密封、存放、相關信息備案,并根據有關人員申請提供遺囑取回、開啟、領取等一系列服務的公證事務。除了遺囑保管,很多公證處也在探索公證處擔任遺囑執行人,公證處在遺囑方面的權威、專業、負責,是遺囑人在寫遺囑時候需要考慮的一個事情。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我國人民的私人財富不斷累積,財產數量不斷增加,財產形式日漸豐富。社會運轉的基礎是規范和秩序,遺囑就是規范財產縱向傳遞的秩序。如今的社會,也充滿了各種風險,意外事件,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忌諱遺囑,也更愿意提前寫下遺囑,尤其是將遺囑公證,將自己的財產提前作出傳承安排。在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看來,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長輩一生所存下的積蓄,往往都會因為親情的維系,而以縱向傳遞的方式分配給子孫后代。不單是利益的分配,光是感情上的放心不下,就足以證明遺囑在中國存在的必要性。眼下的老年人轉移自己的財產,始終是一種出于自覺自愿的民事行為,國家無法強制干涉。因此,遺產的分割,關鍵還是要看老年人如何看待訂立遺囑這個行為,倘若能夠在更深的層面上考慮,一份合情合理的遺囑所維護的其實是一份難能可貴的血脈親情。
此前媒體報道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立遺囑將全部財產用來資助貧困生的事情。正如李瑞環就此說過的那樣,不少人的遺囑都是在彌留之際立的,很難真實體現本人的意愿。我現在頭腦清醒,天津熟悉我的人也都在位,正好把我的心愿告訴他們,如實記錄在案。確實如此,凡事提前做好安排,才能夠應付突如其來的事情。人本身才是目的,財產不該成為羈絆。擁有的財產應該增進幸福,而不是帶來煩惱。在頭腦清醒的時候,認真寫一份遺囑,維護好人世間那份難能可貴的血脈親情。家人之間,就算發生矛盾,也希望彼此能夠坐下來,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協商處理繼承問題。唯有如此,這個世界才能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