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梓寧
(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的每一首作品中的藝術內涵不同,所演奏的技術難點的側重點便有所不同。本文基于音畫練習曲OP39第六首中所表現出來的演奏難點,并通過親身的演奏實踐經驗以及對相關文獻和音響資料的研究,從作品中的隱伏旋律線條、踏板的使用和八度和弦的快速交替與跳動這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在一首作品中旋律的把握尤為重要,主旋律是始終貫穿曲子的橫向線條,在演奏中要予以突出和表現,從而更好的讓聽眾根據主旋律的走向找到作品中的主題線索,更好的理解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演奏者亦是如此,只有將旋律線條真正的把握才能將作品正確的表達和呈現出來。
鋼琴作品突破了一般器樂作品的單一性旋律,作曲家會運用多種和聲手法,使音樂豐滿、完美,使旋律變得復雜。這時就需要我們認真分析作品中被復雜和聲所隱藏的隱伏旋律,只有抓住這些不明顯的主題旋律才能更好的表達作品的內容。
在曲子的第101小節(jié)到第106小節(jié)里出現了左右手隱伏旋律。在這首作品中要把握好左右手的隱伏旋律,就應區(qū)分左手和右手的演奏要點和難點。右手的隱伏旋律應注重小指跳音和重復音的訓練,小指的跳音要運用指尖“抓”琴的方法短而急促的觸鍵,而重復音的演奏應使用輪指的方法使音符均勻而清晰,輪指的好處在前文我們也有所提到。左手的隱伏旋律則應注重非連奏的訓練和音色變化的訓練,盡管左手在演奏旋律時不完全是用連音來演奏,但仍應突出旋律音符從而體現出旋律內在的連接,連奏與非連奏之間要特別注意二者不同的演奏方式[1]。
在拉赫瑪尼諾夫的音畫練習曲中,雖然他并沒有在作品的記譜中做任何的踏板標記,但由于每首作品刻畫了不同的音樂藝術形象,便會出現不同的色彩效果需要,而踏板的靈活運用與控制能夠更好的使作品達到所需要的音響效果,所以對演奏者不同的踏板技術運用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在這首作品中,踏板的運用需要恰到好處,由于是刻畫大灰狼和小紅帽以及追逐奔跑的形象畫面,所以演奏聲音應該干凈果斷,大部分時候的踏板更是要求達到干脆不可拖泥帶水的效果。
曲子中第1小節(jié)到第5小節(jié)為了營造出大灰狼嚎叫的特殊音響效果,使樂句在短短兩小節(jié)里力度呈現從p到sf的爆發(fā)式漸強,在第三組半音階時踩下右踏板并和隨后奏出的和弦同時松開,使和弦短而強有力。而隨后小紅帽的形象詮釋則只需在突出演奏的左手保持音上使用短促的踏板即可達到藝術效果。
在第25小節(jié)到第33小節(jié),要將長短踏結合使用,在左手八度跳音的時候使用短踏板,而后面的音程和分解和弦時要使用連音踏板也被稱為音后踏板,即彈出音符后,在手還沒有離開音符前進行踏板的替換。
在曲子的核心部分第53小節(jié)到第76小節(jié),踏板的使用變得頻繁,這時使用的踏板屬于節(jié)奏踏板,節(jié)奏常常帶動作品的情緒發(fā)展,而踏板必須基于節(jié)奏的需要來考慮,節(jié)奏踏板往往是為了突出節(jié)奏效果而使用的直接踏板。這種踏板相對簡單,在考慮曲子強弱控制深淺的同時踩在節(jié)奏點上即可。在這部分的演奏時,要特別注意強弱的對比,踏板也要跟隨力度的變化控制深淺,該突出的強音要將踏板踩到底但要干脆并快速替換下一個節(jié)奏點上的踏板。
八度的演奏一直是鋼琴演奏中的一個重要的技術難點之一[2]在大型的作品中都不乏出現八度音程、和弦的演奏或炫技表演,因此也出現了許多針對改善八度和弦演奏技巧的練習曲。
在這首練習曲中也出現了大規(guī)模的八度音程、和弦的彈奏,其中有的是為和聲做低音的鋪墊,有的是用斷奏的手法描寫場景或刻畫形象,有的是模仿節(jié)奏重音。因此我認為在這首作品中的八度的音程、和弦應達到以下幾個要求:1.聲音要飽滿、立體;3.聲音要干凈、有顆粒性;4.聲音要短促、有彈性;5.節(jié)奏要準確,落鍵要果斷。
第 59 小節(jié)到 第62 小節(jié),左手八度音程與和弦大跨度的交替并以斷奏彈出來,這里的演奏難點在于除了大跨度的跳躍還有許多音程與和弦在黑鍵上彈奏,速度的要求也很高,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奔跑、追逐、躲閃的情景效果刻畫。在黑鍵上彈八度更容易出現錯音,在快速彈奏時還易出現因前臂的肌肉緊張而造成音色的生硬,越彈越緊繃手臂導致無法保持快速且勻速的演奏。這部分需要前期長時間的單手慢練,目測好距離,手指最前端小關節(jié)要彎曲、挺立,指尖要繃住,掌關節(jié)要挺起,可先將力度和速度的要求降低,在保證音準確性的同時,手臂要絕對放松,后期再在此基礎上加速以逐漸達到要求的演奏水準。
以上就是我針對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OP39中的第六首做出的演奏分析,從這首作品我們不難看出音畫練習曲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值得我們未來進行更加深層次的研究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