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妤
(云南省玉溪市文化管理服務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
所謂的肌理技法指的是一種繪畫時所展現(xiàn)的繪畫手法,借助于不同類型的工具材料以及繪畫藝術表現(xiàn)手法以國畫的形式來展現(xiàn)作者的主觀感受。將肌理技法應用在國畫中能夠實現(xiàn)畫家自身的藝術情感以及繪畫客體情感的完美交融,從而提升國畫所特有的韻律美。與此同時,肌理技法是作家自身的的審美意識的物化呈現(xiàn),能夠引導人們在欣賞國畫時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實現(xiàn)作者藝術精神世界的探尋。
在國畫中肌理技法主要分為兩種運用流派,分別是筆繪肌理以及非筆繪肌理。所謂的筆繪肌理主要應用于工筆花鳥畫中,畫家利用顏料、墨以及毛筆等基本國畫材料,通過在宣紙或者絹上進行作畫,從而呈現(xiàn)出表達對象的肌理效果。筆繪肌理作為我國傳統(tǒng)的肌理繪制技法,具有畫面可使性的特點,使得畫家在作畫時能夠事先預判繪畫效果。畫家在使用筆繪肌理作畫時先利用毛筆將宣紙或者絹上的各種點、線、面使用勾勒、點染以及皴擦等方式來調整點、線、面三者之間的紋理變化,從而呈現(xiàn)出豐富的繪畫效果。以五代時期的《雪竹圖》為例,畫家徐熙在繪畫時為了能夠呈現(xiàn)出竹子以及樹干之間的肌理對比感,通過略施淡彩從而展現(xiàn)出竹子自身所特有的表面光滑感,并以水墨做底來描繪樹干的粗糙肌理感,借助于這種雙向對比的形式不僅展現(xiàn)出竹子自身所特有的超脫野逸之美,還使得整體畫面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所謂的非筆繪肌理指的是使用噴筆以及牙刷將其與鹽、糖以及洗衣粉等特殊材料從而在宣紙中制造出的肌理效果。與筆繪肌理相比,非筆繪肌理在繪畫時具有明顯的個性化、偶然性以及多元化的特點,畫家無法掌握最終呈現(xiàn)出肌理效果。與此同時,非筆繪肌理通過將繪畫時形的束縛完全拋開,以提升畫面視覺沖擊力作為繪畫動力,不僅使畫面呈現(xiàn)出極強的玩味性以及神秘性,還能夠為人們提供充裕的揣摩空間,無形中提升了作品的吸引力。在繪畫耗時方面,筆繪肌理由于繪畫工序繁瑣,畫家在繪制時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非筆繪肌理能夠確保畫面生動性不被破壞的同時,縮短了繪畫時間。以《燕譽》為例,畫家鄭力在繪制時主要以濕揉的肌理制作方法為主,紙張通過采取特殊的處理方式再進行繪畫,營造出國畫所特有的古典靜湓感的同時,增強畫面的觀賞性。
當前我國拓印法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基于實際事物的基礎開展紋理繪畫,第二種類型是立足于繪畫主題及設計的要求從而開展紋理繪畫工作,兩者之間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畫家在采取第一種類型進行繪畫時,需要將麻布以及海綿等質地不一樣的材料經(jīng)過二次加工從而制作成拓印團,將拓印團蘸上墨水或者顏料直接在將宣紙或者絹進行繪制,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拓印團自身所特有的肌理將會以一種特殊的痕跡進行呈現(xiàn)。實際上,這種基于實際事物的基礎而進行紋理繪畫的方式能夠提升畫面的多元化感的同時,營造出天然的氣息。而第二種類型則需要嚴格按照繪畫的要求,以布面以及紙片等不同材質作為模板,直接將顏料以及墨進行涂抹,將宣紙或者絹覆蓋在模板上開始拓印操作,從而將所得到的紋理進行二次的整理。
所謂的揉紙法,又稱之為皺紙法,畫家根據(jù)繪畫的要求以及畫面設計標準將紙張折皺后再利用一定的手法從而將其恢復成原本的形狀的一種作畫方式。揉紙法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將紙張所特有的錯綜復雜的紋理集中在某一個部位或者是以全貌的樣式進行呈現(xiàn),當畫家在將墨及顏料在紙張進行繪畫時,紙張所特有的錯綜復雜的紋理能夠營造出深邃的畫面感。與此同時,當畫作完成之后畫家還可以利用畫筆進行適當?shù)奶硌a,從而將畫作所特有的魅力“引”出來。不同的材質的紙張所揉出的效果完全不一樣,以麻紙類紙張為例,畫家可以在麻紙類紙張的背面覆蓋一層較厚的白粉,白粉能夠增強麻紙類紙張的硬度,此時畫家可以將其進行揉搓,從而打造出特殊的紋理。接著畫家需要將被揉皺的麻紙類紙張進行舒張平整處理,并將透明顏料涂抹在紙張上,在紙張的正反面進行著色,我們能夠明的觀察到顏料將會沿著皺折的紋理進行滲入,增添了畫面的自然以及韻味感。以《來自雪山的駱駝》為例,著名畫家楊志印以揉紙法作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手法,從而呈現(xiàn)出國畫中墨自身所特有的干、淡、濃及焦等特點,凸顯出了畫面感的同時,給人們帶來清新脫俗的畫面體驗感。
所謂的腐蝕法指的是用液體水將具有腐蝕特點的物體進行溶解,在此基礎上添加墨,利用特殊的手法將水墨進行全面的融合,從而將其潑灑在宣紙或者絹等材料上形成較為自然的肌理。腐蝕法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取出一定的容器,將適量的洗衣粉以及清水倒入其中并進行適當?shù)臄嚢瑁斎萜鲀炔慨a生豐富的泡沫后,畫家則將泡沫直接涂抹于宣紙或者絹等畫紙上。在這個過程中畫家需要在泡沫變干之前滴入墨,如果當泡沫變干之后再滴入墨,那么將難以呈現(xiàn)出泡沫所特有的網(wǎng)狀肌理效果。而第二種類型指的是畫家將根據(jù)一定的比例配置的洗衣粉水,利用牙刷等工具直接洗衣粉水刷在畫紙上,當畫紙風干之后再利用墨進行創(chuàng)作,借助于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能夠呈現(xiàn)出一種粗糙的畫面感。
所謂的浮彩法,又被稱之為織彩法或者是撞色法,首先,畫家在繪畫過程中應當把握好畫面的需求,以此為作畫標準,其次,畫家需要在宣紙或者絹等畫紙上涂抹具有一定水分的顏料。此時,畫家需要把握好畫紙的濕潤度,確保畫紙自身的水分還沒有散失,在此基礎上將適當?shù)念伭匣蛘呤乔逅⑷氲疆嫾埳稀=柚谶@種創(chuàng)造方式能夠將紙張原有的顏色以及后來添加的顏色撞擊在一起,從而營造出極具沖擊感特色的畫作。利用浮彩法能夠在畫紙自然而然的呈現(xiàn)出色彩的斑駁痕跡,增強了畫面色彩的多元化及豐富化。而且浮彩法最大的特點在于難以受到任何形態(tài)的限制,它所帶來的變化感是畫家所無法掌握的,大大增加了畫作的獨特性以及創(chuàng)意性。
綜上所述,在國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利用肌理技法能夠有效的增強畫作的審美趣味,給人們帶來更加逼真的真實感。目前,肌理技法主要分為筆繪肌理以及非筆繪肌理這兩種流派,在實際的繪畫過程中應當結合材質以及創(chuàng)作目的從而選擇合適的流派。肌理技法的主要應用技法主要分為拓印法、揉紙法、腐蝕法以及浮彩法,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的同時,增強了繪畫的創(chuàng)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