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國家領導人曾言及,解決好廁所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標志性意義。一語破的:農村改廁所欲改善的,不止于廁所的硬件設施,更關乎廣大農村人居環境與文明程度的整體提升。在美麗鄉村、文明鄉風建設的大背景之下,農村改廁早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留住美麗鄉愁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實上由于我國農村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氣候、區位條件、發展水平之情況殊異,在不少地方,改廁推進一直難點重重。除了居住分散,改廁難以形成集中連片效應之外,“缺人、缺錢、缺觀念”更是當前農村改廁的主要掣肘。
2019年4月,中央財政部及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旨在通過中央財政安排,以獎補方式力促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常言道“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用以形容“廁所革命”之意義所在再為恰切不過。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廁所都主要沿用 “一個土坑兩塊板,三尺土墻圍四邊”的旱廁形式,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此種收集式旱廁還常與家畜圈相連接,攜家畜排泄物一并還田,雖契合了我國自古以來的循環式農業生態系統模式,但據報道,由廁所糞污及飲用水不潔所引起的農村地區傳染性疾病占到了其傳染病總數的80%。另據相關調研,截至2018年,中國仍有超過1億農戶尚缺少衛生廁所設施,公共衛生形勢嚴峻不減。此外,與農村“廁所革命”互為皮毛,在部分發達地區及環境敏感地區同步推進著的鄉村污水治理及鄉村垃圾治理工作,雖則持續投入加大、速度加快且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而言效果仍欠佳。
在我國,鄉村改廁這塊“硬骨頭”之所以難啃,往往涉及到資金、技術及一整套生活方式與觀念的破舊立新。在歷史欠賬較多的農村地區,廁所的規劃管理與建設推進,或難以在短期內有質的改觀,但如在農村改廁的進程中,能夠滴水穿石、循序漸進,切實提供國家財力幫扶與政策傾斜,就能大大提升農村居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事實上,早在2017年,中央既已啟動了一系列相關的“廁所革命”工程,農村地區正是該工程之布局重點。隨后的2018年農村廁所問題又被提到新的高度,2019年年初,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文件要求,各級財政應當加大資金支持,用“以獎代補、以建代補”等方式引導農民自愿改廁。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在前述《指導意見》之基礎上,兩部聯合發布的《通知》文件,更加明確地界定出了農村“廁所革命”以財政獎補方式,整村推進農村改廁工作的原則、程序及有關要求,并為相關工作地進一步落實鋪平了道路。
《通知》指出,從2019年起,中央財政安排資金,用5年左右時間,以獎補方式支持和引導各地推動有條件的農村普及衛生廁所,實現廁所糞污基本得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通知》明確,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工作,以行政村為單元進行獎補,實施整村推進,整體規劃設計,整體組織發動,同步實施戶廁改造、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并建立健全后期管護機制,逐步覆蓋具備條件的村莊,持續穩定解決農村廁所問題。在改廁過程中,尤其要注重發揮農民作為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的主體作用。并強化政府規劃引領、資金政策支持,引導村組織、農民和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實施整村推進。
《通知》強調,各地要按照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要求,統籌上級補助、本級一般公共預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所獲土地增值收益、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收益等渠道資金,強化整村推進的投入保障;同時,鼓勵各地在項目布局、資金安排、功能銜接等方面,加強與整村推進的統籌配合。鼓勵各地在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或運行維護有保障的地區優先推進改廁工作;此外,地方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應及時調度、準確掌握農村改廁工作動態信息,對相關數據嚴格核實,保障各項基礎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須結合《三年行動方案》及《指導意見》提出的任務目標,科學設計、合理規劃,分年度確定改廁任務計劃并逐級上報備案。
多年來,篤行從未缺席。為積極貫徹中央政策精神,有效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各地深厲淺揭,積極探索——農村衛生廁所短缺窘況持續緩解,農村公共健康狀況有所改善,相關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得到一定扼制。例如在山東榮成,當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探索改廁與污水管網配套建設相結合的適地性路徑,打通污水整治“最后一公里”,從源頭上解決農廁污水排放問題,因戶制宜摸索出了農村廁所污水處理新模式。截至2017年8月,榮成市所有農村全部實現改廁,11萬戶農村居民用上了干凈、衛生的新式廁所。
但整體觀之,正如《指導意見》所揭示的,各地農村改廁工作進展不平衡,重視程度不夠高,推動方式簡單化,農民主體作用不突出,技術創新跟不上,農民群眾“不愿用、沒法用、用不上”等現象仍普遍且不同程度存在,農村改廁依舊長路漫漫。
究其原因,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趙立欣認為:一方面,改廁宣傳力度不夠,政策落實不到位。雖則近年來農民對自身健康及環境的需求都有提高,但還是存在對廁所環境重要性認識不夠的情況,這或是導致農村改廁政策措施難以落實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技術支持不到位,缺乏長效運行機制。例如抽取后的廁所糞污未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通過堆肥等技術),導致農民不愿用,而將其拉至田間地頭或是山溝中直接倒掉了事,造成了嚴重的二次污染。此外,部分農村改廁地區還存在急功近利,改廁施工質量良莠不齊等情況,亦引發了農村居民的抵觸情緒。
由此可見,要讓《通知》文件真正發揮其應有效能,除善用財政資金多種形式,將“獎補”紅利落到實處外,尚需從改善政策落地急功近利,技術模式局限性強及管理使用過于粗放等問題入手。
對此趙立欣建議,首先應加強科技支撐,因地制宜地研發農村改廁技術,盡快制定適地性標準。其次完善工作機制,強化具體政策支持。具體而言,一方面加強改廁質量監督與驗收機制,確保建設質量,避免返工浪費,同時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另一方面,還應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加強廁所糞污與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的有效銜接。再次,需進一步加大地方宣傳力度,以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其參與改廁的積極性。
改廁任務繁重且緊迫,但不能搞一刀切式地強推,更不能一廂情愿地強拽。任務艱巨,則愈發考驗管理智慧,農村改廁不僅需要初心,更需要匠心。在下大力氣的同時,還要善用巧功夫,一舉解決改廁工作中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