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隨著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計劃經濟時期提出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標準和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居民的要求,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面臨著可達性、適宜性、多元化、高品質的諸多挑戰,本文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背景與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借鑒新加坡新一代鄰里中心的實踐經驗,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模式提出幾點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合理確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準,加強社區服務場所建設,形成以社區級設施為基礎,市、區級設施銜接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體系”,體現了新時期黨和各級政府對城市發展思路的轉變。意味著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進入由“量”向“質”轉變的時期,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也從以往單純滿足規模配建向關注人們多元化需求的方向發展。如何建設一個具有可達性、適宜性、多元化、高品質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當前我們規劃需要深入思考的。
1.我國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發展背景
我國居住區規劃設計延續了鄰里中心的人口和空間準則,并借鑒了蘇聯住區規劃發展模式,形成了以人口規模來規劃住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模式。即依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等規范和技術標準與準則,住區按照人口規模分成了居住區、居住小區和居住組團三個層級,各層級按照千人指標要求配套公共設施。這套指標體系在以政府主導住區建設和公共設施配套的城市發展時期,對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政府管理職能,滿足社會基本供給,充分發揮了規劃引領的重要作用。
隨著城市進入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制度建立和住房建設引入商品住宅開發的“雙軌制”時期,住區公共設施形成開發主體配建公共設施的建設模式。在“誰開發、誰配套”這種住區公共設施建設原則中,由于住區的開發規模、建設時序等原因導致公益性設施常常難以按時建成,加上出于開發商自身利益考慮,不同設施的配套的先后順序不一樣,而且設施大都布置于住區中價值較低的地塊,往往位于偏僻的角落。而且在現行公共設施規劃標準下,對養老、育兒服務等需求關注不足;以及住區隨著城市住區開發強度的變化,公共設施規劃標準更新相對滯后等,致使我國社區公共設施規劃普遍存在公共設施布局零散、距離較遠、使用不便、類型缺少、功能單一等問題。
2.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存在問題分析
(1)“千人指標”沿用下,設施空間尺度與人的適宜步行尺度不相匹配
隨著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居住用地的開發強度在不斷增大,在相同服務半徑的空間上對應的人口規模是不同的,沿用“千人指標”標準配建,會出現設施空間尺度與人的適宜步。
(2)傳統規劃配建模式下,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分散,難以集中共享使用
由開發商配建的公共服務設施,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往往將各類設施見縫插針地布置在角落,僅滿足了規劃規模要求,但服務設施布局分散,難以集中共享使用。
(3)隨著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發展,衍生出對公共服務設施的新需求
在城市經濟起步時期,規劃強調社區衛生站、學校等基礎公益性設施的配置,但是隨著我國城市經濟水平的發展,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對各類經營性服務設施的需求,以及衍生出對托兒中心、老人活動、健身場所等新設施類型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新加坡鄰里中心規劃體系受到佩里的鄰里單位的影響,其核心思想是以“小學”作為鄰里單位的核心,逐漸演變形成鄰里住區的概念。在新加坡住區的公共服務設施趨于集中化,形成鄰里中心。新加坡的鄰里中心建設是以政府建設為主,為居民提供包括商業、醫療、學校等服務功能和開放空間的配套設施,是服務于住區的一種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模式。近年來,我國從蘇州工業園開始,北京、南京、天津中新生態城等城市和城區先后借鑒了新加坡鄰里中心模式經驗,在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而新加坡鄰里中心經過四代鄰里中心的建設發展,最新形成了以榜鵝鎮大型鄰里中心為首的新一代鄰里中心的發展趨勢。它同以往傳統的鄰里中心不同,榜鵝鎮大型鄰里中心在規劃上結合新時期生態主題,加強與綠化空間結合、注重鄰里中心功能復合性、關注居民對設施的類型需求和使用可達性等,值得我們重新學習,其特點主要為以下幾方面:
1.遵從生態與健康的發展趨勢,滿足居民高品質需求
遵從居住空間生態化的趨勢,注重與綠化空間的結合。第四代榜鵝鎮大型鄰里中心配合榜鵝生態鎮“永續生活”主題,規劃該鄰里中心將修建屋頂花園和多層園景臺階,增添綠化空間等。
2.注重功能復合的要求,滿足居民社區交流需求
一是注重鄰里中心的功能復合型,規劃有多種設施類型,為居民提供更多購物、餐飲、休閑等設施。榜鵝鎮鄰里中心還配套有大型的醫療設施,充分滿足人們醫療養老等新生需求。二是在規劃中注重有蓋社區廣場、花園、游樂場等社區公共空間的建設,為居民舉辦各種社區活動提供場所。
3.關注居民的實際使用需求,滿足居民設施多元化要求
為了更好地迎合居民需求,新加坡建屋局在規劃新鄰里中心時,通過小組討論和問卷調查等形式,廣泛收集居民意見,了解他們想要的商店和設施類型。因此在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上更加切合居民的最新需求。
4.關注鄰里中心步行適宜性,滿足居民便捷可達的需求
規劃有空中走道,空中走道與旁邊的新組屋以及組屋區內的鄰里公園連接,鄰里中心也連接附近的地鐵站或輕軌站,居民方便可達。
根據對我國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背景和現狀的分析以及對新加坡新一代鄰里中心規劃建設的學習,建議我國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要加強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1.服務設施空間布局模式:建議形成以綜合體為主的集中布局模式。建設大型綜合體的服務中心,提供一個可以承載各種居民活動的靈活的室內外空間載體。除了提供購物、餐飲、金融等常規服務,還可以滿足集會、休閑、體育、醫療、教育等多種需要,具有社區廣場、綠化公園等垂直層面的綜合配置功能。
2.服務設施服務使用范圍:建議根據各個社區的人口規模等實際居住需求來配置適宜步行尺度的社區鄰里中心,構建一個適宜步行尺度的公共服務設施圈。
3.服務設施配置標準:不同社區的人口結構、年齡層次、收入水平等不同,對服務設施的需求也不同。比如位于高科技產業密集地區的社區,居民對環境品質和健康要求較高,在配建時需要加強球場、健身房、游泳館等設施的配置。而對于傳統的居住型社區,對于幼托、兒童教育、老年人養老等需求較大。所以建議在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時加強社區公眾參與,根據需求,細化服務設施標準,增加設施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