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慧
(瑞安市仙降中心小學,浙江 瑞安 325200)
新課程實施以來,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成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點表現,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靈活地調整教學行為,則能產生一種新的教學點,會讓數學活動顯得更真實、更熟悉、也更自然,也能使整個教學活動顯得更加真實,更加生動。如何關注和利用學生本身的這種教學資源呢?下面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嘗試。
學生的表現有時只是一個細節,但這些細節的背后往往蘊藏的是他們最真實、最原始的想法,如果老師善于捕捉學生的這些細節表現,然后根據教學實際靈活地調整教學行為,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學“位置與順序”這一課中,當學生掌握了“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關系后,我領著孩子們做起了課堂游戲:我報到哪個方向,學生就趕緊指向那個方向,看誰反應快。游戲并不難,開始時,根據我報的方向,學生都能做出整齊劃一的動作,游戲開展得很順利,同學們也都很開心。可是沒過一會兒,我就發現有一個孩子似乎對此不感興趣,還做出了反其道而行之的“異常”行為:我報左,他偏指右,我報上,他偏指下……我嘗試用眼神來制止他的“搗亂”行為,可是這個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我停了下來,走向這個孩子,微笑著對他說:“你這是怎么了?”沒想到孩子站起來大聲說:“我覺得這樣做更有趣!”哦,原來是這么回事!我心里一震:對呀,既然孩子們都已經掌握了位置關系,像他那樣反過來做游戲豈不是更有挑戰性嗎?于是我在征得其他同學的意見后決定改變游戲的規則:“同學們,下面我們就按××同學的方法做游戲,好嗎?”好!同學們異口同聲。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接下來孩子們玩得更加帶勁,也更加開心,活動開展的異常順利,學生對基本方位的掌握也得到更加深刻的鞏固。真想不到這課堂快到了最后,又意外地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活動效果。
學生在課堂上的獲取大多是在老師的預設中生成,但也有很多的表現是令老師無法預設的。面對學生的“突變”現象,只要教師采取積極的、靈活的引導,無疑會給課堂教學活動滋生新的教學點,撞擊出新的火花。
問題意識非常重要。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問題,老師的態度顯得至關重要。如果老師對學生的問題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很可能會影響到學生以后的學習,也許他會從此失去提問的興趣和勇氣,成為一個不善思考的人。相反,面對學生的問題,老師若能引起充分的重視,用心的去傾聽他們的提問,不但能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還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并進行大膽的思考與創新,使教學活動顯得更加自然,更加具有活力。
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時,當學生學完“25 -4”以后,我讓學生提提自己不懂的問題。有個學生問到:“老師,4能減25嗎?”這個問題當時出乎我的意料,又涉及到負數知識,面對小學低段的學生,我還真不知該怎樣回答是好。我沒有回避學生的提問,一邊裝做努力思考的樣子,一邊問學生:“是啊,4能減25嗎?”老師的故意疑惑樣喚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引起了孩子們熱烈的討論。
生1:“不能減,因為4比25小。”
生2:“對!不能減,一減就不知到等于幾了。”
生3:“可以減,但是要想辦法。”
生4:“先借數再減。”
生5:“借數來減就等于負數了。”
生6:“等于- 21!”
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從頭到尾我沒插上一句話。是什么力量能讓學生的問題得到順利解決的呢?我想,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善于把學生的提問開發成有用的教學資源是活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怪不得有教育專家說學生就是最前沿的知識,學生的回答就是最好的答案。
孩子的提問是無私的。課堂上,孩子的問題或意見應該引起老師的重視。教師的課堂教學無外乎是為了孩子的學習需要,而孩子的問題和意見正是他需要的表現。用心地傾聽孩子的問題,精心呵護孩子的問題意識,鼓勵孩子大膽思考勇于創新,不但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也能讓孩子知識的生成更加自然、更加深刻。
學生難免會犯錯誤,關鍵是教師怎樣處理學生的出錯。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如果簡單地處理,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導致結果的惡化,有的甚至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反之,如果處理的得當、巧妙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要生怕學生的出錯。只有當學生感覺到課堂環境是安全的、自由的,而不用去一味地揣摩著“老師期待著我們怎么回答”的時候,學生的心靈才得到自由的放飛,學生的個性才得以充分的張揚。學生的許多錯誤舉動,老師如果加以合理的開發便會生成為鮮活的教學資源。課堂上,糾錯的主體不一定是老師,可以是出錯的學生本人,還可以是其他學生。
平淡下凝聚的厚重,遠勝于表面的浮華。拋離了花團錦簇卻華而不實的課堂,我終于領會了課堂的真諦——繁華落盡見真淳。新課程賦予教師新的教學理念,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課堂教學資源,教師應擴大教學視野,及時的關注學生本身生成的現成教學資源,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合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將會迸射更多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