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露露
(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不僅要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指標,還追求‘幸福指數’;不僅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還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盵1]大學生是黨和人民事業永續發展的力量來源,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因此,培育大學生共生意識對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共生意識包含了平等、共處、守契、共贏、共愛等內容。具體而言,平等是指人與自然、社會及他人之間各方權利義務的公平性;共處即以溫和、善良、寬容、恭敬、友好、謙讓的態度相互共處;守契則意味著雙方在享受權利的同時承擔義務,共同遵守以誠信為內核的“契約”,把整個社會營造成一個“共生體”;共贏體現在以解決競爭與沖突為出發點,以共同發展為歸宿,共生共榮;共愛,即兼愛意識,意指要懂得愛、學會愛、珍惜愛,能在現實生活中用心去感悟和表達真切的情感,關愛自然、心系社會、尊重他人、珍愛自己。[2]
共生是指人與群體、社會、自然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引導大學生形成以自省、包容、責任、誠信為具體內容的共生意識,對大學生形成和諧人格、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極其重要。
自省,是共生的前提。自省指個體以自我已確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目標指向,充分調動自身情感意志,對自身言行舉止進行自我認知、評價、反省、糾正,客觀檢視自己的實踐表現。大學生通過自我監督、教育和調控,把科學的理論、和諧的觀念、積極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提高和升華對共生意識的認知,實現共生意識內化,從而形成正確的實際行為,促進個體全面發展,成為和諧社會的健康積極的細胞。
包容,是共生的基礎。包容指在堅持正確原則的前提下,適當的協調、讓步和寬容,以博大開放的胸懷正確認識現實中客觀存在的各種矛盾,尊重個性,承認差異,求同存異。毛澤東曾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有矛盾產生,矛盾雙方總有各自的利益和追求,當不同的思想、觀念乃至利益發生矛盾沖突時,必要的妥協與和解是包容的表現??鬃犹岢熬雍投煌?,體現的就是包容性,即尊重個性差異,承認多樣性,通過不斷交流和融合以達到與他人共生。[3]
責任,是共生的具體展現形式。責任指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的價值觀與行為規范內化而形成的,為了建立美好和諧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人格素質和自覺行為。大學生共生意識中所包含的責任意識內容豐富,可分為對自我責任意識與對家庭、他人、社會群體和環境的責任意識。其中,自我責任意識包括自我生存的責任意識和自我發展的責任意識。對他人和社會群體的責任意識則包括對家庭、對他人和集體、對國家和民族、對世界和人類等的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對自己職責的感知,更是促進個人全面和諧發展的動力。[4]
誠信,是形成“共生體”的保證?!罢\”即誠實,忠誠老實,尊重客觀事實。內誠于心,主要指主體內在穩定的道德品質,是一種情感體驗;“信”即守信,講信譽,重信用。外信于人,側重指主體“內誠”的外化,主張言行一致。誠信是指人們對誠信內涵的價值意義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自覺認同和主動選擇的意向,從而推動個人誠信行為的內生動力。誠實是守信的基礎,守信是誠實的外化。以誠信為內核,把整個社會營造成一個“共生體”,利于誠信行為轉化為自覺主動行為,形成穩定的誠信品質,為建設和諧社會創造信用基礎。
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并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聯系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社會和諧問題、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等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程,著重強調共生意識對個人全面成才成長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對共生意識的理解。
幫助學生理解誠信是個人基本道德素養的重要內容,在市場經濟中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共生的無形資源,同時注重培養大學生包容心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通過引導他們恰當客觀評價自我,善于合理調節自我,主動自覺規范自我,從而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實現自身知、情、意、信、行等各方面和諧發展,自覺養成共生意識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5]
高校應多方協同組織大學生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等公益性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會,正確認識國情、社情和民情,豐富社會經歷和經驗。號召大學生積極參與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活動,自覺樹立起綠色消費觀念和責任意識,從而使保護環境、愛護自然成為大學生自覺行動,促進大學生的共生意識與生態活動自覺融合。
高校德育工作要著眼于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解決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大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踐行共生意識,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