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靜月
(蘇州市相城區望亭中心小學,江蘇 蘇州 215155)
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這個“難題”是老師的教學難題,也是學生的學習難題,作業難題。古語有言:談虎色變。今有師生,談“作文”色變。老師最怕作文課,學生最怕寫作文。曾幾何時,文人科舉,鴻儒相約,以文會友,“文學創作”是中華民族埋在骨子里的本能。是什么造成了如今的僵局?是什么讓“文學創作”這一從古至今的中華的文化根本變成了現在人人畏懼的存在?這些是我們應該去問詢的問題,但是更加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讓學生學會寫作,如何教會學生學會創作,讓他們不再畏懼“寫作文”。這就涉及到作文教學的有效方法。
不同于其他年級階段,小學階段是作文的啟蒙階段,萬事開頭難,這也是學生創作,教師教學最困難的階段。而若是能夠把這個小學階段把握好了,將來學生的自而坐創作自然是事半功倍。
我曾經在與班級的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透露過關于自己的一些文學創作的事情。在孩子的認知里,我的這些寫作經歷仿佛是他們所遙不可及的東西,學生們總是張大了嘴巴發出驚叫,佩服不已,但是卻說自己絕對做不到。在十來歲的小學生的眼睛里,寫作是陽春白雪,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若是老師對一個學生的作文表現出質疑的態度,這個學生會立即說自己的作文是流水賬,根本不算作文。要讓一個學生寫好一篇作文,首先要把他們眼中“高不可攀”的作文請下“神壇”,讓它變得“觸手可及”。我們常說,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認可一件事。調整好心理,才好迎接挑戰。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學不能急于一時,作文教學上手第一件,不是教會學生如何寫好一篇作文,或者是教會學生如花八門的寫作方法,亦或是教會學生各種各樣的優美詞句,而應該是教會學生正確面對作文,不輕視,不畏懼。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讓他們眼中的作文變得“觸手可及”呢?作文的寫作量大與難度是拉開學生與作文的罪魁禍首。從低年級的寫話,到最后的整篇作文的創作,每一步的教學都應該是一個“金字塔”的教學步驟。底層的基礎應該是簡單的,但是必須是扎實的,經過充分練習的。漸漸往上積累寫作經驗,隨著作文難度的加深,揉進寫作的技巧,開始論精不論多。量和難度不能同時提升,鞏固訓練保證量,提升訓練的難度要以爬樓梯的方式逐詞遞增,一步一個腳印,絕對不能貪多。整個過程不能讓學生對寫作產生畏懼感。
很多人持這樣一個觀點:寫作是有一定天賦的。其實這句話說的不是有些人天生會寫作,而是說有些人有一顆敏感的心,有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經常說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說的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些人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扁舟”。而有些人可能就只是“此花真美,是紅色的。”這就要求我們的作文教學要注重情感體驗,不是所有人都有一顆敏感的心或是善于思考的大腦,教師要做的就是教會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比如在寫作之前的準備活動。例如蘇教版中高年級就的習作中經常是要寫活動的,在寫這類作文之前,教師可以帶和孩子舉辦各種相關的活動,如“護蛋行動”“拔河比賽”“學會蛋炒飯”,不要怕“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不要怕“耽誤”了學生的課后學習時間,帶著學生去“護蛋”、去“拔河”,布置學生回家作業去學習“炒菜”,讓他們有活動的切身體會育感受,這樣才能有話可說。
寫作要有生活氣息。既然要讓作文“觸手可及”,不僅要讓其“寫得”觸手可及,也要注意“創作”的觸手可及。教師給予學生的寫作要求或者說寫作主題必須要有生活氣息。例如寫一篇游記,對于沒有多少生活經驗的小學生來說,與其讓他們寫一篇“黃山游記”或是某名勝古跡一日游遠遠不如讓他們寫一寫某個周日到公園的游記,或者某一次班級出行。布置前者可能面臨部分沒有相關旅游經驗的學生無話可說,或者強行百度百科生拉硬編。而布置后者則基本所有同學都能有的放矢。這就是生活經歷對于寫作的影響了。
孩子的學習與記憶是有時間限制的。所有的知識,都不是教師只講一次,學生就能記一生的。每一次習作教學絕對不能忘記的就是提醒學生寫作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很多方面是一個“模仿”的過程。而教師的多次重復,就是學生的多次鞏固。所以,對不同的寫作主題,在教學時提點不同的及教學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這還涉及到一個寫作方法的教學問題。最好的教學方法是實例教學。教師應當具備臨場創作的本領,拿到一個主題,可以隨時侃侃而談,且在每一個實例環節里都加入相應的寫作方法,示范展示。就像學生“造句”一般,教會他們如何在某個情景下使用某種方法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教學寫作方法的途徑之一。
當然除了實例教學意外,還有一點則是歸納性教學。在習作課上集中時間介紹寫作方法,針對相應的寫作題材教會學生不同的寫作方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與初高中生不一樣,他們身上有著孩子愛玩的天性,更加容易被有趣的東西所吸引。作文教學不應該是枯燥乏味且無趣的,而應該是生動有趣的。空談習作肯定是乏味無趣的,在習作教學中加入游戲,活動則會讓習作教學與寫作學習變得充滿活力,變得有趣起來。“在做中學”,不僅僅是投入實際的操作,也可以是做“游戲”。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游戲”的過程,將作文變成“游戲”的“記錄”。
小學階段的作文創作,拋開“故事性”而去空談情感體悟或者問題思考是不切實際的,一定要基于一定的實事活動體驗,這就要求作文教學過程一定要有充分的吸引力,這也就是作文對于學生而言的“趣味性”所在。
如果仔細觀察十歲左右的小學生,你會發現他們對于同學之間的“競爭”關系十分重視,每一個同學都是朋友,可能上午吵架下午和好,但是任意提出一個競爭項目,他們立即能夠以友好的態度和平而又平等地競爭,而且為了能夠超越同學,他們會不惜一切地努力。將這樣的和平競爭融入到寫作教學環節中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學生之間相互的作文評點,蘇教版五年級有一次習作就是學會修改作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利用作文的“競爭壓力”的平臺。讓學生去進行創作,同時告訴學生,他們的作文會經過自己同學的“檢驗”與“點評”,忽悠其他的同學對他們的作文評價打分。同樣的寫作活動,來自同學之間的“競爭壓力”會讓他們更加專注。
還可以為每一次作文學習都安排優秀展示和優秀獎勵,讓每一次寫作練習表現優秀的學生得到鼓勵與表揚,這也是給其他學生的一次激勵,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競爭教育。
只是為了寫作文而寫作文,那對于現在社會無限誘惑的社會背景下的小學生而言是十分無趣且沒有意義的。學生也需要被認可,學生的作品與優秀的表現也需要被肯定。那么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可以給學生一個自己作品的展示平臺。
這個平臺可以是班級內部的“優秀作品”展示,可以是班級群里的“優秀作文”范例,與時俱進,可以為學生的作品發表創作一個公眾號,讓學生可以投稿,將自己優秀的作品有機會給更多的人看到。這是一個學生展示作文的平臺,也是一個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
這樣一個平臺,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努力創作的收獲,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進而也就能夠推動學生積極向學,樂于進行寫作創作。
概而言之,小學作文的有效教學要立足生活,貼近學生,讓學生有話可說;要教授方法,讓學生有話能說;要注重興趣的培養與激情的激發,讓學生有話愿說。既然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著豐富的想象力,那么我們就應當相信每一對想象的翅膀都能夠翱翔于天際,他們需要的是恰到好處的“東風”,是每一位指導老師悉心不倦的指導。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中華民族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都匯聚在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中,學生們作為社會的接班人又怎么能在寫作創作方面遜了風騷。